本次展覽由夏可君博士策劃,參展藝術家共33位,他們分別是邱世華、王劼音、曹吉岡、陳峰、楊澄、關晶晶、胡軍軍、劉國夫、王舒野、黃志瓊、李炎修、嚴超、葉劍青、陳光輝、仇德樹、盧輔圣、許華新、嚴善錞、徐暢、王牧春、楊鍵、王愛君、朱建忠、楊千、桑火堯、劉永濤、梁紹基、徐冰、申凡、胡又笨、楊冬白、邵文歡、吳少英。本次展覽作品類型涉及油畫、坦培拉、水墨、裝置、雕塑、影像等多項藝術表現方式。
中國當代藝術有待于給出新的原理上的貢獻,這有待于重新發(fā)現東方的自然觀,也有待于在繪畫平面與展示場所之間打開一個虛薄的“之間”地帶,如同日本物派打開的“氣化的之間”,這就必須挖掘自然顯現的潛能(而非僅僅是杜尚的現成品),并打開平面上的自然深度(這是塞尚所未解決的問題)。
本次“虛薄之境——對畫:山水與風景”展覽的學術出發(fā)點在于:在傳統(tǒng)山水自然觀解構之后,面對現代風景與生態(tài)的危機,試圖在后現代重新發(fā)現自然,化解現代性與當代藝術的雙重危機,回到現代性對自然發(fā)現的起點,重寫現代性,融合自然的發(fā)現、抽象的表現與現成品的觀念,打開一個既非“烏托邦”也非“異托邦”的“虛托邦”之境,如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屏風畫以及園林空間所隱含的場域,夢想一座詩意的家園。
本次展覽,既嚴格展開藝術家作品就山水與風景“對話”或“對畫”的圖像視覺張力,使之兩兩成對并舉,讓風景有著山水的觸感,讓山水有著風景的轉化,讓油畫、坦培拉與丙烯等的質感被水墨性消融,讓水墨性的材質及其隱含的精神與西方藝術的材質與精神進行內在的交流;也還試圖呈現平面與空間、影像與繪畫,雕塑與裝置之間的多重對話,我們還特意邀請了幾位裝置與影像藝術家就自然的重新來臨給出當代的回應。藝術家們的作品既有著各種獨立的語言風格,也有著彼此的交織共感,還有著虛薄的視覺觸感與新藝術的貢獻。
由于明圓當代美術館的空間異常具有可塑性,本次展覽也就展示空間本身做出了探索,在展館一層主空間,將藝術家作品分為“花園”“石舍”與“樹苑”幾個部分,中心場地則展示裝置、雕塑與影像作品,建構一個虛托邦的虛境。展館二層,則把藝術家的繪畫作品進行了總體的“合觀”,有古今中西的對比與融合,暗含“離合”“飲冰”“懷風”與“未央”之詩意,建構起一個當代的自然虛托邦。
本次展覽聚集了當代藝術的大家與青年才俊,年歲跨越七十多歲與八零后,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女藝術家參與,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建構自身獨立話語體系的基本面貌。展覽開幕當天展覽出品人、策展人及所有參展藝術家將悉數到場,共同出席本次展覽的開幕典禮。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