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愍帝司馬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字表仁,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之子,西晉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316年,司馬鄴在長安即位,年僅13歲,由瑯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后來,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被困長安城內,彈盡糧絕之下無奈投降。投降后的晉愍帝受盡侮辱,于公元317年被殺,時年18歲。
從出身看,司馬鄴雖然是晉武帝的孫子,但是父親司馬晏僅為武帝庶子,他不過是一個庶出的皇孫,按照常理是與皇位無緣的。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還得從西晉永嘉年間的叛亂說起。永嘉之亂是由居于中原的外族人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人政權統治區域被外族攻破后,統治集團幾乎全滅的悲劇。
當年,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時,朝政大權被皇后賈南風把持。賈南風完全沒有將憨傻的皇帝放在眼里,朝政大事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處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賈南風先是將太子司馬遹殺死,后又處死了太后楊氏。賈南風的行為激起了西晉的王室和貴族的憤慨,紛紛起兵抗賈。賈南風被起義軍處死后,眾人見晉惠帝司馬衷癡傻無能變紛紛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各方勢力都想登上帝位互相相讓,形勢越演越烈,最終釀成了八王之亂的禍患。
西晉內部忙于爭權奪位,根本無心關注居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08年,匈奴貴族劉淵就趁著天下大亂,自立為帝,建立了國號為“漢”的割據政權。劉淵把都城設在平陽,但他心中的都城卻是洛陽。為了到洛陽當皇帝,他帶領他的兒子劉聰,數次向洛陽發起進攻,可是司馬越率軍頑抗,每次都讓他們的部隊止步于洛陽城門外。司馬越病死后,劉淵認為洛陽城已經沒有可以阻擋自己的勢力,準備再次發兵洛陽,結果還未出兵就去世了。其子劉聰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向洛陽進軍。
晉永嘉五年,劉聰派大將王彌、石勒等人,分兵數路攻打晉國。王彌、石勒都是身經百戰大將,失去司馬越操縱的傀儡皇帝司馬熾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雙方交戰不久,守衛洛陽城的晉軍就被匈奴人打敗,匈奴人便長驅直入殺進了洛陽城。匈奴兵一進洛陽就直奔西晉皇宮,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直把西晉皇宮鬧得雞犬不寧,哭聲震天。西晉的官員和貴族見大勢已去,紛紛出城逃難。
傀儡皇帝晉懷帝司馬熾見文武百官逃的逃,躲的躲,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自己能插上翅膀飛出洛陽城。于是,司馬熾趕緊讓手下搜集船只,準備走水路逃命。或許是司馬熾的動作太過明顯,匈奴方面很快洞悉了司馬熾的打算,一把火將他搜集的船只燒了個干凈。失去退路的司馬熾慌了手腳,竟打算帶著太子等人從后花園的小路逃往長安。此時的西晉皇宮早就被匈奴兵占領,他們剛從后花園現身就被抓了個正著,當了匈奴人的俘虜。
那些成功出逃長安的貴族和官員見晉懷帝被俘,而自己又沒有能力營救,便打算另立新帝。可是經過永嘉之亂能夠逃到長安的貴族本來就少,地位高的更沒有幾個,于是當時負責長安守備的秦王司馬鄴便成了唯一有資格當皇帝的人。不過當時懷帝畢竟還沒有死,司馬鄴雖然被擁立為帝卻不能舉行登基儀式。
不過司馬鄴也沒有等太久,公元313年晉懷帝就被劉聰毒死了。消息從平陽傳到長安,三個月后,司馬鄴就在長安正式繼任稱帝,史稱晉愍帝。司馬鄴登基后,隨即便改年號為“建興”,寓意就是復興國家。司馬鄴雖然繼承了皇位,但事實上手中既無兵馬也無賢臣,根本沒有實力與匈奴勢力抗衡。這時候,西晉的各方勢力又各有各的算盤,根本不愿聽從司馬鄴的調遣。司馬性的皇室和世族大家見此情形也紛紛逃往江南,使得西晉唯一掌控的關中地區十室九空,司馬鄴困居長安成了光桿皇帝。
公元316年,劉曜率軍攻打關中。當時晉軍本可以憑借潼關天險死守一段時間,可惜此時的西晉朝廷根本沒有能力派出一支部隊死守潼關,結果讓匈奴軍輕輕松松的突破潼關合圍了長安。長安城內本就一片蕭條,劉曜的圍困加劇了城內物資的消耗,最后就連身為皇帝的司馬鄴都沒有糧食果腹。不得已之下,司馬鄴只能開城門投降了匈奴。
劉曜派人將司馬鄴押到平陽交給劉聰處置。劉聰之前見過其父劉淵折辱晉懷帝,便有心效仿,想借此機會樹立自己在西晉眾臣和自己部下面前的威嚴。于是,劉聰就將司馬鄴封為光祿大夫,令其時刻侍奉在自己左右。劉聰打獵時,就讓司馬鄴手執長戟當前導;設宴款待群臣時,就讓司馬鄴穿上小廝的服飾為眾人斟酒。即便如此,司馬鄴也沒能保全性命,受盡侮辱后還是被劉聰派人殺死。司馬鄴屈辱而亡后西晉也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