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數度熱淚盈眶,人世間最樸實的情感,最真摯的訴說,先生娓娓道來:我們仨走失了,我已不知道哪里是我的家,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
看著先生寫得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趣事,非常羨慕這一家,儒雅博學的丈夫,賢惠持家同樣博學的妻子,還有一個可愛有愛心的女兒。楊絳先生說,我們是世間最平凡的三人,是呀,有夫有妻,再生上一個孩子,很容易組成幸福溫馨的一家。但是楊絳先生筆下的三人,實在太有愛,看得我們平常人不由自主的羨慕,我們能不能有這么幸福的我們仨。
在楊絳先生仙逝2周年后,最近朋友圈一直在懷念她,轉載關于先生的名言,比如《楊絳先生給年輕人的十二條忠告》。一個百歲老人,一個臨終都在堅持創作的智慧老者,她的每一句忠告的鏗鏘有力。我不由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我們仨》。
楊絳先生以93歲高齡出書《我們仨》,在看盡人世滄桑后,用最平實的文筆說起仨人的一生。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固然伉儷情深,但行文中那濃濃的母愛同樣令人動容,她說:女兒阿圓是她平生之杰作。
在全書的描寫之中,我最羨慕的人就是阿圓。楊絳先生說,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和鐘書不想再多生個孩子來分走我們對阿圓的愛,所以我們只有阿圓一個。
人這一生何其有限,大多數人有勞動產出的生命不過短短幾十載。我們這一生,延續生命的方式就是生一個孩子。但是,做父母是最易的也是最難的。說是易,就易在成年男女,不需要任何培訓,雙方結合就可以成為父母。當然,做父母也很難,我們可以看看,世間的父母有多少能做到“合格”。
現代心理學流行一種學說,叫“家庭原罪論“。它把成年人歪曲的,不正常的行為和性格,從原生家庭上找原因,從家庭環境和小時候的陰影來分析后天行為的反常。
我覺得所謂的原生家庭,不是指你所成長的地域,你所受過的教育,甚至是你父母的富裕程度,所謂的原生家庭,就是看你有沒有在童年弱小無助的時候,享受到最飽滿真摯的愛。
從我們看到的這些有心理問題的人來看,看到能成長在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環境并不易。
我們仨中的阿圓,她所成長的原生家庭,是我對人間最美好愛情和親情所能想象的極致。
智慧的父母,他們相守一生的愛情,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包容,通過先生描寫的件件小事,能看到他們仨人,對彼此由衷的欣賞。
阿圓有寬容祥和的母親,有哥們兒一樣的父親,她是幸福的。拋開家庭背景本身不說,但就平凡的家庭來說,又有多少孩子有她這般福氣?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視孩子如朋友?又有多少家長能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
我們愛孩子,僅僅是因為她太美好,僅此而已。
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會通過生兒育女去培養一個“杰作”,一個沿襲我們生命,承載著我們希望的杰作。楊絳先生花了很大的篇幅寫她的女兒錢瑗。在楊絳先生筆下,阿圓是世間最美好的生命。
寬容與有愛的家庭到底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
還記得那個走上哈佛畢業演講臺的中國年輕人何江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在講到自己湖南農村老家,講到自己的農村父母時,所流露出來的深深自豪感。
當時非常驚訝,一個偏僻鄉村走向世界最高殿堂的年輕人,是什么給了他這么強烈的自信。而后,在關于他的采訪中,我好似看到了答案。
何江說,他父親為了他們兄弟兩人,從未出去打工,不想讓他們成為留守兒童,每天種田之余就是陪伴他們讀書講故事。他們盡管生活貧困,但是一家人很和睦的在一起。從這個小小的側面就能看出,他的成長壞境必是充滿了愛與溫馨,這才能讓他站到哈佛最高講堂,依然為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而自豪。
關于原生家庭,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種說法,在三類家庭,大知識份子,一般小知識份子家庭和貧窮家庭中,比較容易成功的孩子,一般會出生在第一種和第三種家庭。第一種家庭,在大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非常容易變得優秀,因為他們的父母有足夠的高度和智慧,在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指導,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在第二種和第三種家庭中,為什么有經濟條件的小知識份子家庭還不如貧困家庭呢?這是因為,有點知識的市民,非常愛安排孩子的成長路徑,孩子失去了最起碼的思考力,而父母又沒有足夠的智慧為孩子指引,往往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既不能吃苦又沒有冒險精神,只能泯然眾人矣。而貧窮家庭長大的孩子,父母能提供吃喝就不錯了,孩子全部靠自己,我們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反思和成長力。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一開始可能會碰的頭破血流,但是等到他們把所走過的路悟成自己的人生道理,他們會成長為敢想敢干真正有能力的人。
為什么看似要強的父母培育不出來出色的孩子,反而尊重孩子的愛好,氛圍民主,或者干脆不管的家庭更容易出人才?
當然,我們要明白,要強不是真強,這類父母最愛有攀比心,賦予讀書很強的功利色彩,他們把孩子當成實現他們未竟愿望的工具。
而在氛圍民主的家庭,他們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當成一種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沒有賦予讀書過多的功利色彩,反而成為孩子一生享之不盡的財富。
曾看到一篇這樣的文章,說孩子在小時候是積蓄力量的時刻,這個時候不能總是比較,不能顯擺,不能總是強調結果,容易傷了孩子的元氣,讓孩子沒有后勁兒,走不遠。對于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對楊絳先生這樣的大家,這樣世代書香的家庭,只能望其項背,但人間的親情都是相通的,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相通的。
給孩子播上一粒陽光的種子,用愛澆灌他成長,在他偏離方向時,用木棍支撐扶正,在長出過多的枝葉時,要時時的修剪,這就夠了(單談愛,而不去修正,很容易成為溺愛)。
至于孩子是梧桐,是紅杉,是木棉,尚或是銀杏,還是普通的白楊樹,我們只需靜靜的等待,孩子自有他的花期。
最后,我想對原生家庭仍不能心有釋懷的人說一句,我們不能左右自己成長在什么樣的家庭和環境,如果你仍對原生家庭心存怨念,請讓悲劇從我們這一代終止,做一個有智慧的父母,用愛與寬容澆灌我們心愛的花朵。
真正的富養從來不是物質,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有沒有足夠愛的養分去澆灌;在孩子關鍵的人生節點,你有沒有足夠的智慧給予引導;在孩子成長路上走入彎道時,你有沒有足夠的包容和耐心,讓他們有繼續前行的勇氣。
作者:靚魚的小茶館 來源:美文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