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幾對“冤家”城市,它們地理位置相近,資源稟賦類似,面積人口規(guī)模相當,比如廣州和深圳、福州和廈門、南京和蘇州、成都和重慶。
這種城市之間的“瑜亮情結”,促進了它們的相互競爭,努力使自己的定位融入國家級戰(zhàn)略當中,搭上政策紅利的快車。
“冤家”城市
在重慶升格成為直轄市之前,這種“瑜亮情結”就早已存在于巴蜀之間。憑借優(yōu)渥的自然條件,成都在唐朝時就成為全國四大城市之一,有說“揚一益二”,經濟一直較為發(fā)達。1949年后,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1989年成為計劃單列市,后又升格為副省級城市,有較大的經濟權限。
重慶這座城市經歷了更多角色變遷。在歷史上,重慶1891年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開埠城市;抗戰(zhàn)時期更是成為“戰(zhàn)時首都”——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1949年后,重慶一度成為中央直轄市,但在1954年被降為省級市并入四川。后來與成都一樣也成為計劃單列市。在1997年,重慶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重慶與成都之間的較量是否就有了結果?
好像并沒有。重慶在“九五規(guī)劃”中將自身定位為“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qū)的經濟中心”,后又表述為“西部地區(qū)重要增長極”。類似的表述也出現(xiàn)在成都的“十三五”規(guī)劃中——“西部核心增長極”。
兩個城市的 “定位之爭”,也延伸到“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重慶將自己稱為“西部大開發(fā)”的龍頭,成都就稱自己是“西部大開發(fā)”的心臟。重慶定位為“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成都則稱為“戰(zhàn)略支點”,二者都籌謀在新的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中搶占先機。
政策紅利帶來了怎樣的經濟增長?
圖1:重慶經濟增長總量和增速(1978-2014年)單位:億元
(折線為經濟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11%,這是重慶連續(xù)第七個季度蟬聯(lián)全國經濟增長增速第一。近十多年來,重慶的經濟發(fā)展一直處于快車道,GDP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繼2011年重慶GDP突破“萬億”大關后,目前正大踏步地追趕另一個遙遙相望的直轄市——天津。
圖2:重慶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1996-2014年)
數據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重慶仍然是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隨著經濟不斷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總量的比重也在不斷升高。從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量來看,2014年已達到12281億元,已相當于4個深圳、2個成都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
圖3:成都經濟增長總量和增速(1998-2014年)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成都市統(tǒng)計局
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成都,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地理面積僅為重慶六分之一左右、人口不到重慶一半的城市,其經濟總量已在2014年悄然突破“萬億”大關。
從成都的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這個數據來看,成都的經濟增長質量在不斷提高。經過2009年的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這個數據已經逐年降低,2014年占GDP比重為65.8%。
圖4:成都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1998-2014年)
數據來源:成都市統(tǒng)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