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在每周末晚同一時間與您相約《小妹夜聊》。小妹夜聊的主題全部來自各位朋友們在后臺提出的問題,小妹每周將從中選取兩個,聊聊自己的看法。如果您有什么想和小妹探討的,歡迎在文末留言提出哦。
上周一,小妹推出了一期活動,大獎是小妹捂了大半年舍不得拿出來的遼寧艦航母模型以及200元現金紅包,本周末還可繼續留言參與,下周一征集截止,進入投票階段哦,沒參與的朋友趕快來吧。
本期的《小妹夜聊》主題,來自網友@G X 和@就是我,這兩位朋友都問到了中國的單兵口糧,請這兩位朋友將您的姓名、電話、收件地址發送到網易談兵后臺,小妹隨后將送出禮物哦~
在紅軍時期,是沒有單兵口糧這個概念的。
當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攜帶了60萬擔糧食,本來足以支撐一年多時間,不過湘江一役后幾乎損失殆盡。所以我們如今看長征的記載,一路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口糧就地籌措。
既有平時的紅米飯南瓜湯,也有困難時期難以下咽的樹皮草根甚至皮帶,條件寬松時也吃過宣威火腿,喝過貴州茅臺。
唯一稱得上單兵口糧的東西,就是過草地的時候,用青稞粉制作的炒面。
青稞炒面必須要加水煮,但是草地里很難找到潔凈水源,有時候只能就著雨水胡亂下肚。
在小說《七根火柴》里,就很生動地描述了一位紅軍戰士因為下雨無法生火,只好生吃干糧,從被雨水淋濕的褲兜里刮出雞蛋大小的一團青稞面的情節。
相比之下,在一戰時,美軍就已經有了儲備口糧、一線口糧和緊急口糧等較為完備的單兵口糧體系。包含了面包、各類肉罐頭和魚罐頭、咖啡、食鹽、香煙、糖、酒等種類,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和紅軍同時代的日軍,口糧的配比也基本標準化,吃得相當精細。
普通士兵在基地中每天的伙食配備為:精米660克,精面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醬油、鹽、糖、味增、茶葉等供應。其飲食標準遠遠超越日本國民。
不過侵華日軍最喜歡抓雞吃,抗日電影里,經常能看到日軍抓雞的鏡頭,這并非虛構,因為當年雞在日本價格驚人。
1921年,東京一只雞價值3元60錢,差不多相當于2.6克黃金。難怪日軍見了雞眼睛都綠了。
在朝鮮戰爭時期,一種名氣非常大的單兵口糧出現了,這就是炒面。
顧名思義,炒面就是由面粉炒制而成,它由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李聚奎提議制作。它由70%的小麥粉、30%的大豆粉或者高粱粉,混合后炒熟,最后加入0.5%的鹽。
炒面裝進長條形布袋里,行軍作戰的時候食用方便,志愿軍一袋炒面能夠維持7天的作戰。
不過味道就差強人意了,在《誰是最可愛的人》里,魏巍記述了志愿軍戰士在防空洞外,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情景。
而另一邊的美軍作戰部隊,每天都能吃到兩頓帶肉的伙食,質量還很高,大部分都是新鮮肉,只有小部分用罐頭肉代替。其它諸如蔬菜水果、咖啡香煙酒類都一應俱全。假如雙方吃的東西掉個個兒,這仗就直接不打了。
時間進入上世紀70年代,解放軍的單兵口糧也形成了體系,其中最著名的一種莫過于壓縮餅干。當年我們經常能在各種媒體上看到它的身影。
第一代壓縮餅干在1976年研制成功,所以被稱為761壓縮餅干。
它的配料考究,用精制面粉、植物油、奶粉、葡萄糖、鹽等原料,經過多道工序滾軋烘烤最后壓塊密封。
壓縮餅干質地堅硬,吃的時候必須大量喝水。其口味有的老兵深惡痛絕,有的老兵念念不忘,評價非常極端。
而同一時期,各類罐頭支撐起戰時的副食供應。有午餐肉、豬肉、酸菜、水果等種類,其中最受好評的是水果罐頭。
但是罐頭類食品有個問題就是開啟不方便,為了保質期長,必須弄得賊結實。
隨著食品保鮮技術的進步,現代軍隊已經逐步進化到新鮮食品、自加熱即食口糧和非加熱即食口糧,還有壓縮食品和功能性飲料等完善的單兵食品體系。
解放軍目前的單兵食品也建立起了相同體系,像自熱口糧就有09式13式。
09口糧包含12個種類,13口糧有4種,主要是炒飯、面條配水果罐頭和肉類和飲料等。種類算得上豐盛。
非加熱口糧有911、09和13三種,有干糧咸菜肉類等,開袋即食。
同時解放軍仍然保留了龐大的罐頭儲備,特點是肉足、油大,相信吃過的小伙伴都有深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