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華燈初放,一個傴僂的身影慢慢挪向街邊的垃圾桶,伸手去里面摸塑料瓶。這位李老太來自無為縣,已經94歲了,她每晚都要來撿廢品,攢點錢,給74歲的女兒侯老太看病吃藥。她們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一些北京市民專門趕到王府井給她們送瓶子、捐東西。
半小時挪動百余米
拖著鐵架,從一個垃圾桶挪向另一個垃圾桶,停下來伸手去摸里面的塑料瓶。王府井的夜色里,李老太的身影依然很容易引起注意。她走得很慢,半小時才走一百多米。一些商店的員工們都認識她,看她過來,把一天的廢品都裝在袋子里拿給她。
李老太是我省無為人,1950年就去了北京做保姆。 1964年,老人到一位老首長家做保姆,一呆就是幾十年。首長去世了,后人并未趕走她。現在,李老太太住的房子就是當時老首長家的。房子不過6平方米,唯一的電器是頭頂的節能燈,母女倆將房子拾掇得干干凈凈。
在東家的幫助下,李老太辦了北京的低保。出來拾荒,是為了攢點錢,給她74歲的女兒看病買藥。
94歲母親養74歲女兒
北京當地的潘記者說,兩位老人的生活十分清苦,晚飯往往是綠豆湯就豆腐乳。可是,李老太還是把女兒當做孩子,好吃的都留給她。女兒有先天性肢體殘疾,右手使不上勁,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動一會兒就喘氣不止。李老太聊著聊著就習慣性地揉女兒的手,還總是提醒她吃藥,像對孩子一般嘮嘮叨叨。
王府井街頭的保安說,老太太在這拾荒已經有10多年了。她每天下午6點準時出門,晚上10點回家,女兒偶爾來接她,她還心疼地“罵”她不該來。她每天拾四五十個瓶子,每月不過增加100多元的收入。但這些錢,對于她們母女來說,是多一份的保障。
母女常聊到無為老家
母女倆在一塊聊天,經常會聊到安徽老家,聊到小時候。侯老太說,小時候家里很窮,母親乞討來的饅頭全部分給她和弟弟,自己只喝幾口人家喝剩下的粥,“沒想到74歲了,還要賴著母親。 ”
一些熱心的北京市民過去看望兩位老人,問她們有什么需要,她們都說“沒有”,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能持平。(汪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