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遺裔見于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兇,遷其民善者于鄒屠之地,遷惡者于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后分為鄒氏屠氏”。“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于《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姜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系《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義。此外,《皇臨 冢墓記》云:“蚩尤冢,在東平郡張壽縣闞鄉城中,高七尺,民常七月祀之”。據學者考察今河北省涿鹿蚩尤冢附近居民有近萬戶、5萬余人,雖俗隨時遷,仍有部分生活習俗與南方的苗族、瑤族等族相通,如服飾、醫學、婚嫁由舅父作主等等,這與史書記載:“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相符。
題外話:盤古遺址今何在 盤古是苗、瑤等傳說中開天辟地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創世祖。按傳統說法,盤古傳說在兩漢以前未有文字記載,三國時才有記載。盤古墓一說在海南,一說在廣西。元代忽必烈在今河北青縣建盤古墓、盤古廟并祭祀之,以往認為一是意在爭取南方少數民族以對付南宋朝廷,二是試圖建立多民族帝國,共尊盤古為多民族共同祖先,現在認為蚩尤九黎曾在河北一帶活動,則其祖先盤古墓可能的確就在河北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