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夢想著成功,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然而盡管有的家長們費盡心思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也非常努力,可是成功對他們來說卻遙不可及。別人能成功,能成才,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卻不能?家長們可能會把原因歸結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或自己的孩子笨。其實都不是,拿上面這個故事來做比喻,是家長和孩子沒有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離成功最近的也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瓦拉赫剛讀中學時,父母希望他在文學上有所造詣,哪知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此時,父母只好讓他改弦更張,轉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也不夠,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他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已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嚴謹,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燃了。文學藝術方面“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學生中,他的成績遙遙領先。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發現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國際知名的咨詢研究機構蓋洛甫公司,曾研究了25萬個成功者的例子,其中包括科學家、企業家、運動員、商人、歌唱家等多種行業的成功者,得出的結論是:當人們充分發揮和利用自己的長處時,常常最容易獲得成功。若一味致力于改正自己所有的弱點,追求完美,那將是巨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