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行書《臨王渙之等閣帖卷》(局部)
臨王鐸《臨王渙之等閣帖卷》
■方 根
王鐸雖然擅長真、行、草、隸各體,但主要成就還是體現在行草書上,且行草書流傳數量多、個性強、辨識度高。我所臨王鐸《臨王渙之等閣帖卷》就是其中一件代表性佳作。
王鐸的行書有精緊穩健一路的純行書面貌,也有參以草法的行草書風。純行書常用于書寫尺牘信札、詩文卷冊,以及自己的詩文作品,主要受《集王字圣教序》和顏真卿、米芾書風影響,用筆穩重沉著,點畫勻稱瘦勁,結字工整緊密,體勢俊俏古雅。代表作品為《行書臨圣教序》《臨王渙之等閣帖卷》等。
《臨王渙之等閣帖卷》(如圖)作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辛巳),王鐸時年50歲,正是其書風逐漸成熟期,筆下融入了更多米芾和唐人草書筆意,行筆較為迅疾,又能收得住筆,點畫頓挫,多折鋒,結體錯落有致,不加過分約束,舒展放逸。整體風格拙中見美,沉穩中見機敏,運筆大膽,筆力奔放,提按起伏一任自然,氣勢氣息渾厚蒼茫。
1.別有用“心”。在《臨王渙之等閣帖卷》中,有17個字是“心”字底,其中9個用三點代替,4個用“橫”代替,另4個則是較為規范的寫法。由此可見,王鐸在此帖當中吸入了較多的唐人草書筆意,率意靈活,對“心”字底的不同處理手法,有四兩撥千斤的感覺,簡約卻不簡單。如“患”“悲”“念”“慰”等字。
2.“走”之底豐富多變。似乎和“心”字底的寫法有相似規律,“走”之底大部分由兩筆完成,如“速”“遣”“遂”“道”“遐”等字,末尾的收筆干凈爽利,不拖泥帶水;而“近”“遠”“遲”“適”等字則由一筆完成,緩急輕重變化豐富,疏密自見,運用合理得當,為該帖增色很多。
3.牽絲連帶自然生動。行書的每一個字內,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部件與部件之間的顧盼,既屬一個整體,又相互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氣呵成?!杜R王渙之等閣帖卷》中字與字之間實連與虛連相間,實連則緊密,如“馳”“遲”“適”“故”“余”“常”“等”等字;虛連則靈動,如“得”“佳”“光”“遠”“絕”等字。字組的連寫往往為作品帶來亮點,也是其出彩之處,此帖也不例外。實連如“平安”“動靜”“姑如”“情不”“可得”等字組,虛連如“渙之”“不審”“得識”“豈謂”等字組,在這些字組當中,上面字的筆畫較為厚重,下面字的筆畫較為逸動,從中能夠找到一些王鐸行書的規律。
4.字勢側斜有度。王鐸的書法吸收了米芾的結字營養,險中求正,看似欲墮,實則穩挺生姿,頗為精妙,如“等”“勝”“遂”“側”“?!薄皞悺薄皶钡茸?。
5.筆斷意連有深意。有些字組有明顯的連絲引線,以完成行書作品的呼應,還有一種是字與字之間雖無牽絲連帶,卻可看到它們之間的顧盼與首尾呼應,呈現一種筆斷意連的樣式,從而形成流暢、綿延如潺潺溪流之勢,如“慰意知年光”連續五字,不難讀出其中的韻味。
在臨帖的過程中,我們要常常比對,琢磨其變化規律。從字的筆畫到偏旁部首再到字組,繼而至整篇,最終使得此帖印入腦中,運之于手,心手雙暢。
方 根 臨王鐸行書《臨王渙之等閣帖卷》(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