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堿性食物,是指經過人體的代謝后的產物呈現出堿性狀態。堿性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堿性食物指一種食物含堿性元素(鉀、鈉、鈣、鎂等)的總量高于它所含的酸性元素(氯、硫、磷、氟等)的總量,即陰性略強于陽性而且又不含有不能氧化的有機酸。食品的酸堿性與其本身的pH值無關(味道是酸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主要是食品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后,最后在人體內變成酸性或堿性的物質來界定。
堿性食物:含鉀、鈉、鈣、鎂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在體內的最終的代謝產物常呈堿性,如,蔬菜、水果、乳類、大豆和菌類等。
有一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紅柿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堿性食物。某些干果(椰子、杏、栗)產生堿性成分,而其它(如花生、核桃)產生酸性成分。玉米和小扁豆則是成酸性食品。蔬菜和水果中的有機酸,除了令人感到酸性外,亦有堿性味。所謂堿性味就是一種粘滑感且帶澀味。其理由是因堿性的原因,舌頭的粘膜蛋白質,受了點傷害,一時喪失感覺。這便是一般人所謂蔬果吃多了,口中澀澀,不禁有種體寒之感,因此長誤解到:多吃蔬果,身體會太虛寒,其實不然。
食物酸堿平衡
人體內的酸堿平衡依賴于所攝入食物的酸堿性,以及排泄系統對酸堿平衡進行調節來實現的。食物除了為人體提供的基本的營養物質外,還對體液酸堿水平有影響。因為食物是引起體液酸堿變化的物質基礎。其原因有兩點:一是通過為體液提供質子受體的數量來影響體液的pH值;二是因食物種類不同導致消化吸收過程耗費能量和生物酶不同,從而導致體液pH下降水平的不同,因此過多攝取酸性食物,就會造成酸性代謝產物在體液中積累,同時還會影響細胞排泄酸性代謝產物,通過皮膚和各種分泌腺使分泌液的pH下降。
堿性食品進入人體后與二氧化碳反應而成碳酸鹽,由尿中排泄,酸性食品則在腎臟中與氨生成氨鹽而排泄,從而得以維持血液的正常PH,正常人的血液PH為7.35,呈弱堿性。如果過多食用酸性食品,以至不能中和而導致酸性,消耗鈣、鉀、鎂、鈉等堿性元素,會導致血液色澤加深,粘度、血壓升高、從而發生酸毒癥,年幼者會誘發皮膚病、神經衰弱、胃酸過多、便秘、蛀牙等,中老年者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腦出血、胃潰瘍等癥。酸毒癥是由于過多食用酸性食品引起的,所以不能偏食,應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體內酸堿的平衡。
在微信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則“養生防癌”妙招,文章稱多吃堿性食物對癌癥起到預防作用,如海帶、胡蘿卜、黃瓜、大豆、番茄等。對此專家表示,人體存在完善的調節機制,能自動調節酸堿平衡,多吃堿性食物可防癌的說法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