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怡祖字說(清)張謇
前兒之生十有三年,余膺鄉(xiāng)舉于順天[1]。故事[2],行卷書子姓[3],余未有子,先府君命書了而怡祖名,以為得孫之祥。越十年,甲午成進士[4],而府君棄養(yǎng)。又四年,戊戌而兒生,乃實府君所命之名,痛府君之不及見是孫也。于兒離襁褓后,時時舉府君之言行節(jié)概語之,庶幾思所以怡夫祖[5]。
民國改朔[6],新歷之二月,猶舊歷之正月也。兒于是年十六矣,將往學(xué)于青島。人事之交際將始,循今之宜,不可以無字,乃字之曰“孝若”。
夫孝之誼,至微而至廣,《曲禮》所謂不登高[7],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不服暗[9],不登危,為凡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言之也。而致其用在順。《記》曰:“孝者,蓄也。順不道不逆于倫,是之謂蓄[10]。”若之誼訓(xùn)順[11]。順必有序,順于學(xué)之序測學(xué)進,順于事之序則事治;順于人之序則人洽;順于禮之序則身安,順之效也。能順者能愛身,必能知登高臨深之為親憂;能順著能謹身,必能知茍訾近讒,茍笑近諂之為親玷[12];能順者能修身,必能知冥冥墮行[13]、行險僥幸之為親羞[14]。無不順則備矣[15],《記》所謂福者備也[16],而非世所謂福也。人亦孰不愿福其子者[17]?勖之以孝而若[18],所以福余子也。兒知受此福乎哉?
青島之學(xué),德意志所設(shè)東方之大學(xué)校也。聞其校正肅,而其地阻海而負山,游其校之學(xué)子,凡數(shù)百人。有高焉,有深焉,有獨處之時焉,有眾處之時焉,有其校所許這事與所不許之事焉,有為合于孝而若之事焉,有不焉,兒將受此福,兒其思余字兒之意矣。兒其勉乎?
注釋:
[1]膺:受,當(dāng)。順天:府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2]故事:成例,舊日的典章制度。[3]行卷:明代書坊刻舉人中式之作,以供人揣摩仿效,稱“行卷”。子姓:子孫,也指兒子。[4]甲午:光緒二十年(1894)。[5]夫:語助詞。[6]改朔:更改歲首之月,古時朝代易姓則改朔。朔,農(nóng)歷每個月的初一日。[7]訾(zǐ):詆毀。[9]服暗:暗中作事。服,從事。《曲禮》:“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10]這希話出息《禮記祭統(tǒng)》。蓄:含蓄,有涵養(yǎng)。[11]若:順從。訓(xùn):訓(xùn)詁,解釋。[12]玷(diàn):玉上的斑點,比喻污辱,損害名聲。[13]冥冥:昏昧,糊涂。墮行:墮落的品行。[14]《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僥幸。”僥幸:企圖憑偶然機會獲得成功或免除不幸。[15]備:完美。[16]《禮記蔡統(tǒng)》:“是故孝子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世人稱富貴壽考等為福。[17]福:此指保佑,使其幸福。[18]勖(xù):勉勵。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光緒某科狀元。近代立憲派人物、實業(yè)家。早年入淮軍將領(lǐng)吳長慶幕。1895年在家鄉(xiāng)開始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后又在江南各地開辦輪船、墾牧、鐵路、鐵冶等公司和銀行,還興辦一些文化教育事業(yè)。大生紗廠負債遭清算后,病亡。有《張季子九錄》、《張謇涵稿》等。
十六歲的兒子要離家遠行求學(xué),做父親的寫了這篇贈言。他從兒子的名字說開去,詮釋名字的含義,實際是對初入社會的兒子進行為人處世的道德教育,說理暢透,語重心長,洋溢一片舐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