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堅持黨建引領,為社會治理“賦權增能”
完善制度體系。雁山區委區政府完善出臺了全區社會治理“一中心四平臺”科學規范、系統完備的“1+5”制度體系,在區、鄉鎮(街道)、村委(社區)三級分別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組織領導、強力推動落實。
確立組織架構。建立“一中心”,即依托區、鄉鎮(街道)、村委(社區)三級“綜治中心”,建立承擔指揮調度功能的綜合指揮中心;“四平臺”,即統籌黨建、宣傳、公安、司法、應急、信訪等部門力量的綜合治理平臺,統籌城管、農業、市場監管、生態保護等部門力量的執法監管平臺,統籌政務服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救助等部門力量的便民服務平臺,統籌紀檢監察、人大、政協、媒體、群眾等監督力量的綜合監督平臺。
創建“五級+N”聯動機制。堅持黨建引領,落實派出所所長任鄉鎮黨委副書記,管段民警任村委支部(社區)副書記,村委管綜治副主任任警務助理職責,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推行“網格化”管理,創建區委+部門+鄉鎮+兩委+網格員即“五級+N”黨群聯動工作機制,逐步建成雁山區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強化運行保障。成立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落實151名全科網格員,充實到村委(社區)網格,同時將鄉鎮(街道)、村委(社區)干部、工作人員全部納入兼職網格員,實現“有人干事”;整合“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各類項目資金,實現“有錢干事”;針對基層“權小事大”等問題,探索為鄉鎮(街道)“賦權”、為村委(社區)“減負”,賦予鄉鎮(街道)行政許可管理權限,實現“有權干事”。
2
完善聯動渠道,為社會治理“哨響人到”
以基礎網格為依托,讓鄉鎮(街道)哨聲“響”起來。將全區5個鄉鎮(街道)劃分為 151個基礎網格,按照每個網格1個網格書記、1個網格長、1個網格指導員、1個全科網格員、若干名兼職網格員和志愿者的“1+1+1+1+1+N”模式配備工作人員,網格黨支部書記和網格長由村委(社區)“兩委”中的一人兼任,全區共配備專、兼職網格人員755人。把涉及社會治理的各類事項,分為“6+N”大類、“30+N”小項,涵蓋基層社會治理絕大部分工作。通過“一中心四平臺”,以大數據為支撐,實現了社會治理信息化、快速上傳下達和治理事項的有效處置。
以基層賦權為動力,讓職能部門“動”起來。賦予鄉鎮(街道)評價權、建議權和指揮權,明確由鄉鎮(街道)對上級派駐工作力量進行指揮調度,職能部門任務完成與否由網格長驗收,完成時限由系統平臺全程記錄,完成情況由鄉鎮(街道)進行監督評價,并納入部門年度考核指標體系,推動部門的“條”圍著基層的“塊”來運轉,形成了上面“千條線”圍著下面“一根針”轉的工作機制。
以系統平臺為支撐,讓解決問題“快”起來。依托雁山公安分局信息指揮中心和區“綜治中心”網絡大數據兩個平臺,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對專兼職網格員及群眾通過智能終端上報事件進行分析研判,智能派單、分流轉辦、實時監控,確保問題快速發現、上報、處置和反饋。 目前,全區鄉鎮(街道)網格上報事件的周辦結率達97.7%。
3
突出以用為本,為社會治理“健體強身”
聚焦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打通“最后一米”。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私搭違建、噪音擾民、環境臟亂等老百姓身邊的煩心事。
聚焦中心工作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圍繞破解民生“八需八難”(就業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辦事難、監管難、住房難、清潔難)“三大攻堅戰”等中心工作,全區通過“一中心五聯動”,調動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帶頭獻計出力,派駐單位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持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聚焦打造一線成長平臺,錘煉干部隊伍。將新招錄公務員安排到網格任職鍛煉,在全區黨員干部中叫響“黨派我來的”,引領黨員和群眾時時想在一起,樹立起到一線解決問題、干事創業的鮮明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