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道,每個人認為的孝道一樣嗎# 謝謝邀請。
“孝道”,我覺得對父母一是要“敬”,真心實意地滿足其物質生活需求;二是要“順”,有一顆恭敬的心,尊重和理解其精神生活。傳統道德觀念要求子女:父母“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后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每個人對孝道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有天壤之別。因家庭背景、條件、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的不同,對孝道的認識、踐行的效果不同。所以,有社會輿論的監督、道德的約束、法律的維權等,以促進孝道的實施,使老人安享晚年。
總體上看絕大多數兒女對父母是孝順的,是盡心盡力讓父母有個快樂的晚年、幸福的晚年、安逸的晚年。我們可以看到:廣場上翩翩起舞的老人優雅的身姿;公園里舞拳弄劍健身的老人;大街上兒女陪伴步履蹣跚的父母逛街的身影;醫院里兒女摻扶父母就醫問藥的面孔;旅游區用輪椅推著老人游山玩水的孝男孝女。這些現象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我觀察和知道的一件件孝順父母的人和事,也是非常感人的。有一對退休夫妻,丈夫有80多歲的老母,妻子有90多歲癡呆的老父,有一個7歲的孫子需要照顧,還有進入待產期的兒媳婦,但他們仍然無怨無悔的耐心扶侍著老人,細心呵護著晚輩;有一個86的農村老人,子女們特意在城區給母親買了一套公寓房,然后輪流上門陪伴照顧起居生活;在我生活的小區里,經常看到一個90多歲老人,被兒女們用輪椅推著曬太陽、轉悠、看風景。
但是,也有一些兒女對“孝道”的理解有異,認為這是道德綁架、精神控制,使父母的晚年艱辛甚至悲慘。
我們當地農村曾有家十個兒女,姊妹們推三阻四沒人愿意收留年邁多病的父母,致使父親吊死在荒郊野外;媒體上曾經報導過,家住阜陽65歲的湯文才,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因拆遷款的分配和養老問題,子女們認為父親不公,老人被逼無耐上吊自殺;還記得5年前常州晚報曾報導過一個93歲的錢老太因瞻養問題,把7個兒女告上了法庭,在判決書中有感情色彩的話:“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人何以堪?在我們幼年時,父母不會因為我們不漂亮、不聰明、不可愛而拒絕撫養,那么在他們年老時又為何要忍受附條件的,限定式的贍養呢?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于子欲孝而親不在。希望本案的各位被告可以以親情為重,讓老人安享天倫之樂。”
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有好、中、差,左、中、右,不可能理解一個樣、行動齊步走,我們看主流、看大勢,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兒女孝敬、孝順父母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永恒的主題。
圖片來自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