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味咸,性微寒,無毒,歸肝,腎經。
功效:①斂陰潛陽安神:生用治陰虛陽亢之潮熱盜汗,頭痛失眠,眩暈耳鳴,煩躁驚悸等癥。②軟堅散結化痰:生用治瘰疬痰核,癥瘕痞塊。③固澀止汗:煅用治多汗,遺精,帶下,崩漏,泄瀉,也可用于胃酸過多,常配烏賊骨。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干撒或調敷。
禁忌:本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虛而有寒者忌用。
按語:牡蠣為海生介類藥物,其質重,味咸澀,性微寒,無毒,歸肝、腎經。重可去怯,咸能軟堅,澀可收斂,功擅斂陰,潛陽,鎮(zhèn)驚,止汗,澀精,化痰,軟堅。《傷寒論》中立方以牡蠣名之者有五方,即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牡蠣澤瀉散、柴胡桂枝干姜湯。小柴胡湯加減法中有加牡蠣四兩,以化飲散結,去脅下痞硬。此六方基本體現(xiàn)了牡蠣的主要功效,可謂開后世應用之法門。歷代醫(yī)家多有發(fā)明,臨證活用牡蠣治療多種疑難雜癥,如心悸、驚恐、眩暈、頭痛、癲癇、耳鳴、多汗等。其配伍方法尤其重要。
牡蠣配伍柴胡,能潛陽斂陰,疏肝軟堅,有協(xié)同調節(jié)之妙。牡蠣配附子可既濟水火,交泰心腎。
牡蠣配玄參可軟堅散結,消癭瘤、痰核、瘰疬。牡蠣配山藥可滋腎健脾止瀉。
牡蠣配麻黃根、黃芪益氣固表止汗,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盜汗之癥。牡蠣配石膏功能補腎清熱,除驚恚怒氣,瀉火除煩,治產后多衄。
牡蠣配椿根皮可養(yǎng)陰清熱止崩帶。牡蠣配夏枯草可鎮(zhèn)風陽,開清竅。
牡蠣配貝母消痰散結,清熱泄降,可消痰結,散瘰疬。牡蠣配蒼術,可治小兒缺鈣,佝僂病。
牡蠣配鱉甲去脅下堅滿,消癥瘕腫塊,清虛熱,軟堅散結,用于肝脾腫大、肝硬化等。牡蠣配天花粉能清熱止渴,生津潤燥,可治消渴多飲多尿者。
治療外感咳嗽時以牡蠣配桔梗,可散咽喉腫痛,咽癢咳嗽。
然牡蠣終究為重鎮(zhèn)之藥,臨證應用又當注意,正如《本草經疏》所言:“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火,精寒自出者非宜。”對于脾胃虛寒,無熱象虛火時又當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