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每次發作或每種發作的過程稱為癇性發作,一個患者可有一種或數種形式的癇性發作。因此癲癇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組疾病或綜合征。引起癲癇的病因非常復雜,根據不同的病因,其臨床表現類型可以包括癥狀性癲癇、特發性癲癇及隱源性癲癇。
中醫學將本病歸為“癲證”、“癇證”的范疇,認為其因風、火、痰、瘀而引發。《素問·奇病論》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同時,后世醫家亦有認為本病的發生不但與先天因素有關,而且還與其他多種因素導致臟氣不和、陰陽失調、神亂有關。《素問·通評虛實論》曰“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說明癲癇發作是由于肝氣郁而日久,不能疏泄,厥逆而致。《景岳全書·癲狂癡呆》則說:“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
西醫學認為特發性癲癇的發病與遺傳因素關系密切,而很多癥狀性癲癇多由各種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損傷或功能異常所致。各類的腦部疾病,包括顱內感染、腦外傷、腦發育畸形、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及中毒性腦病等均可造成癲癇。
癲癇的臨床表現復雜,根據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于1981年制定的癲癇發作分類,按患者意識狀態的有無及是否存在雙側對稱性發作可分為單純部分發作及復雜部分發作、全面性發作及不能分類的發作等類型。其臨床表現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發作性:即癥狀突然發生,持續一段時間后迅速恢復,間歇期正常。
②短暫性:即發作時間非常短,通常為數秒鐘或數分鐘,除癲癇持續狀態外,很少超過半個小時。
③重復性:即第一次發作后,經過不同間隔時間會有第二次或更多次的發作。
④刻板性:指每次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幾乎一致。
三棱針法
主穴:太陽委中曲澤大椎
配穴:靈臺鳩尾上星風府心俞肝俞腰奇。
痰濕中阻取足三里、豐隆穴;肝火上炎取蠡溝、百會穴。
操作:將上述腧穴消毒,三棱針點刺,讓血液順針孔自然流出。許多癲癇患者在腰奇穴(經外奇穴,在尾骨尖端直上2寸處,骶角之間凹陷中,居督脈上)處上下可見淺表迂曲的靜脈,刺之能令血出。上述穴位每次選取3~4個刺絡放血,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建議出血量:點刺腧穴時,每穴每次5~6滴;刺靜脈時,每處每次5~10ml。
1.加強休止期治療,預防再發。
2.注意調補,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之品,切忌過冷過熱、辛溫刺激的食物,以減少疾病發生。
3.對于部分患者因放血量較大,會出現輕微頭暈和疲乏感,可囑其適當休息并加飲食調護,可迅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