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熱瀉火藥
石膏
【歌訣】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fā)渴頭疼,解肌立妥。
【藥性】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斂瘡生肌。
【應用】溫熱病壯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牙痛,瘡瘍不斂。
【用法用量】生品煎服,15~60g,宜先煎;外用宜火煅研末。
知母
【歌訣】知母味苦,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藥性】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應用】熱病煩渴;肺熱咳嗽,陰虛燥咳;骨蒸潮熱;陰虛消渴,腸燥便秘。
【鑒別用藥】石膏、知母均能清熱瀉火,可用治溫熱病氣分熱盛及肺熱咳嗽等證。但石膏瀉火之中長于清解,重在清瀉肺胃實火,肺熱喘咳、胃火頭痛牙痛多用;知母瀉火之中長于清潤,肺熱燥咳、內(nèi)熱骨蒸、消渴等證多用。
梔子
【歌訣】梔子性寒,解郁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藥性】苦,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應用】熱病煩悶,濕熱黃疸,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瘡瘍火毒。
夏枯草
【歌訣】夏枯草苦,瘰疬癭瘤,破癥散結(jié),濕痹能療。
【藥性】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肝火,散郁結(jié)。
【應用】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歌訣】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藥性】苦,寒。歸肺、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應用】濕溫暑濕,濕熱痞滿,黃疸瀉痢;肺熱咳嗽,熱病煩渴;癰腫瘡毒;血熱吐衄;胎熱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止血多炒炭。
黃連
【歌訣】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藥性】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用】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濕熱瀉痢;高熱神昏,心煩吐衄;癰疽疔毒,皮膚濕瘡,耳目腫痛。
【用量】煎服,2~5g。
黃柏
【歌訣】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藥性】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應用】濕熱帶下,熱淋腳氣,瀉痢黃疸;瘡瘍腫痛,濕疹濕瘡;骨蒸勞熱,盜汗遺精。
【鑒別用藥】黃芩、黃連、黃柏藥性皆苦寒,以黃連為最。三藥均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要功效,常相須為用治療濕熱內(nèi)盛或熱毒熾盛之證。但黃芩偏瀉上焦肺火,肺熱咳嗽者多用;黃連偏瀉中焦胃火,并長于瀉心火,中焦?jié)駸帷⑵M嘔逆及心火亢旺、高熱心煩者多用;黃柏偏瀉下焦相火、除骨蒸,濕熱下注諸證及骨蒸勞熱者多用。
3.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歌訣】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藥性】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應用】癰腫疔瘡;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毒血痢。
連翹
【歌訣】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濕熱堪逐。
【藥性】苦,微寒,歸肺、心、膽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疏散風熱。
【應用】癰腫瘡毒,瘰疬痰核;外感風熱,溫病初起。
【鑒別用藥】連翹與金銀花二藥既可透熱達表,又能清理熱而解毒,對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毒瘡瘍等證常相須為用。然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且善于消癰散結(jié),為瘡家圣藥,善治瘰疬痰核;而金銀花疏散表熱之效優(yōu),且炒炭后涼血止痢,用治熱毒血痢。
板藍根
【歌訣】板藍根寒,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大頭瘟毒。
【藥性】苦,寒。歸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應用】外感發(fā)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蒲公英
【歌訣】蒲公英苦,潰堅消腫,結(jié)核能除,食毒堪用。
【藥性】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應用】癰腫疔毒,乳癰內(nèi)癰;熱淋澀痛,濕熱黃疸。
魚腥草
【歌訣】蕺菜微寒,肺癰宜服,熏洗痔瘡,消腫解毒。
【藥性】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應用】肺癰吐膿,肺熱咳嗽;熱毒瘡毒;濕熱淋證。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不宜久煎。
射干
【歌訣】射干味苦,逐瘀通經(jīng),喉痹口臭,癰毒堪憑。
【藥性】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應用】咽喉腫痛,痰盛咳喘。
【注意】孕婦忌用或慎用。
白頭翁
【歌訣】白頭翁寒,散癥逐血,癭疬瘧?zhàn)蓿雇窗俟?jié)。
【藥性】苦,寒。歸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應用】熱毒血痢,癰腫瘡毒。
4.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歌訣】生地微寒,能消溫熱,骨蒸煩勞,養(yǎng)陰涼血。
【藥性】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應用】熱入營血,口干舌絳,斑疹吐衄;骨蒸勞熱;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
玄參
【歌訣】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藥性】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應用】溫邪入營,內(nèi)陷心包,溫毒發(fā)斑;骨蒸勞嗽,津傷便秘;咽喉腫痛,瘰疬,白喉。
牡丹皮
【歌訣】牡丹苦寒,破血通經(jīng),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藥性】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應用】斑疹吐衄;溫病傷陰,陰虛發(fā)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傷痛;癰瘍腫毒,腸癰腹痛。
赤芍
【歌訣】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jīng),產(chǎn)后勿犯。
【藥性】苦,微寒。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應用】熱入營血,斑疹吐衄;經(jīng)閉癥瘕,跌打損傷;目赤翳障,癰腫瘡毒。
5.清虛熱藥
青蒿
【歌訣】青蒿氣寒,童便熬膏,虛熱盜汗,除骨蒸勞。
【藥性】苦、辛,寒。歸肝、膽、腎經(jīng)。
【功效】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應用】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暑熱外感,發(fā)熱口渴;瘧疾寒熱。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鮮用絞汁服。
地骨皮
【歌訣】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藥性】甘,寒。歸肺、肝、腎經(jīng)。
【功效】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應用】陰虛發(fā)熱,盜汗骨蒸;肺熱咳嗽;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