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決明
【歌訣】石決明咸,眩暈目昏,驚風抽搐,勞熱骨蒸。
【藥性】咸,寒。歸肝經。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應用】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目赤,翳障,視物昏花。
【用法】宜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點眼宜煅用、水飛。
牡蠣
【歌訣】牡蠣微寒,澀精止汗,崩帶脅痛,老痰祛散。
【藥性】咸,微寒。歸肝、腎經。
【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酸止痛。
【應用】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痰核,瘰疬,癭瘤,癥瘕積聚;滑脫諸證;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宜打碎先煎,9~30g。收斂固澀,制酸止痛宜煅用。
【鑒別用藥】龍骨與牡蠣均味澀質重,生用均善鎮驚安神、平肝潛陽;煅用均能收斂固澀,治滑脫諸證。但牡蠣長于潛陽育陰,除善治肝陽眩暈外,又善治陰虛風動,并能軟堅散結,治肝脾腫大、癭瘤瘰疬;煅后制酸止痛,治胃痛泛酸等證。龍骨長于安神、固澀,又善收濕斂瘡而治濕瘡。
代赭石
【歌訣】代赭石寒,下胎崩帶,兒疳瀉痢,驚癇嘔噯。
【藥性】苦,寒。歸肝、心經。
【功效】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應用】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嘔吐,呃逆,噫氣;氣逆喘息;血熱吐衄,崩漏。
【用法用量】宜打碎先煎,10~30g。降逆、平肝生用,止血宜煅用。
刺蒺藜
【歌訣】蒺藜味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
【藥性】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效】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應用】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胸脅脹痛,乳閉脹痛;風熱上攻,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
羚羊角
【歌訣】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驚解毒,神志能安。
【藥性】咸,寒。歸肝、心經。
【功效】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肝火上炎,目赤頭痛;溫熱病壯熱神昏,熱毒發斑。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單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0.3~0.6g。
牛黃
【歌訣】牛黃味苦,大治風痰,定魂安魄,驚癇靈丹。
【藥性】苦,涼。歸心、肝經。
【功效】化痰開竅,涼肝息風,清熱解毒。
【應用】熱病神昏;小兒驚風,癲癇;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痛,癰疽疔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劑,每次0.15~0.35g。孕婦慎用。
【鑒別用藥】羚羊角與牛黃均歸肝經而善清熱熄風、定驚止痙。但羚羊角味咸性寒,長于清肝熱,又善平肝陽、明目,為治肝熱頭痛目赤、陽亢眩暈頭痛所常用,并治高熱神昏等證;牛黃味苦性涼,長于清心、化痰開竅,為治熱入心包或痰熱閉阻心竅之神昏口噤所常用,又能清熱解毒,治瘡腫、咽痛等癥。
鉤藤
【歌訣】鉤藤微寒,療兒驚癇,手足瘈疭,抽搐口眼。
【藥性】甘,涼。歸肝、心包經。
【功效】清熱平肝,息風止痙。
【應用】頭痛,眩暈;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3~12g,入煎劑宜后下。
天麻
【歌訣】天麻味甘,能驅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
【藥性】甘,平。歸肝經。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應用】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
【鑒別用藥】天麻與鉤藤均能平肝息風,常相須為用。但天麻甘平質潤,清熱之力不及鉤藤,功偏平肝息風兼止痛,為治風通用之品,尤宜于虛風內擾之眩暈證;鉤藤甘寒,且具輕清透達之性,長于清肝熱而息肝風,較宜于熱急生風之抽搐者,尤宜于小兒高熱驚風抽搐之輕者。
地龍
【歌訣】蚯蚓氣寒,傷寒溫病,大熱狂言,投之立應。
【藥性】咸,寒。歸肝、脾、膀胱經。
【功效】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應用】高熱驚癇,癲狂;氣虛血滯,半身不遂;痹證;肺熱哮喘;小便不利,尿閉不通。
【用法用量】煎服,4.5~9g。鮮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