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百病,首中風;驟然得,八方通。
【語譯】在人類所患的各種疾病中,首先值得注意的要算是中風病。這種病大多是急驟發作的。引起這種病的風邪是由四面八方來的。
【注釋】中風:中(zhong)風,病名。見《內經.邪氣藏府病形篇》等。亦稱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科,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的病癥。關于中風的病因,唐、宋以前均認為以外風為主要因素。金、元時代,劉河間主火,李東垣主氣,朱丹溪主濕(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元.王履(王安道)又將本病分為真中風、類中風兩種。《醫經溯洄集.中風辨》:”殊不知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于火,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在辨證方面,按病情輕重,分為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四個類型。《金匱要略.中風厲節病脈證并治》: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臟,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然而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當辨明閉證和脫證的區別。指外感風邪的病證。是太陽表證的一個類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八方: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八個方位。
【原文】閉與脫,大不同;開邪閉,續命雄;固氣脫,參附功。
【語譯】診斷中風癥,應分辨閉癥與脫癥,二者是大不相同的,治法當然也不同。閉證要用疏通的方法,以小續命湯力量最為雄厚。脫證要用固守元氣的方法,不使元氣虛脫,用參附湯最有功效。
【注釋】閉與脫:風邪侵入人體后,陏著病人臟腑寒熱虛實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的證候;若病人素有郁熱,則多見閉證。閉證的癥狀是神昏不語,痰涎涌塞,牙關緊急,面赤,兩手握緊,脈搏有力,或二便閉結,應先用開竅醒神的方法來治療。如臟腑本屬虛寒的,則多見脫證。脫證的癥狀是不省人事,口開手撒,汗出如珠,二便失禁,肢體厥冷,脈微欲絕。應該急用回陽救逆或益氣固脫的治法。
【原文】顧其名,思其意,若舍風,非其治。
【語譯】中風這個病,顧名思義,是由于中了風邪而引起的。因此,如果放棄以治風邪為主的治法,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
【注釋】舍(she),放棄的意思。
【原文】火氣痰,三子備;不為中,名為類;合而言,小家伎。
【語譯】關于中風的病因,在金元四大家中,劉河間認為是由于火盛,李東垣認為是由于氣虛,朱丹溪認為是由于痰多的原因所引起。后世醫家為了與前面所談的由于中了風邪所引起的”中風”相區別,將火、氣、痰所引起的中風稱為”類中風”。總之,劉、李、朱三人的說法,雖各有其獨特的見解,但究屬是一家之言,難免都有片面性。
【注釋】三子:指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對中風成因,劉河間主火盛,故治實火用防風通圣散,治虛火用地黃飲子;李東垣主氣虛,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朱丹溪主痰多,故用二陳湯加蒼術、白術、竹瀝、姜汁之類。小家伎:伎同技字,即指技術,才能。小家伎,在這里是指劉、李、朱三人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算是治中風病的”大家”。
【原文】喑喎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潤次;填竅方,宗金匱。
【語譯】當中風發作之時,若出現口不能說話,口眼喎斜,倅然倒地等癥狀,當以急救為主,其次再用柔潤的方法;此外,還有一種填空竅的方法,可以根據《金匱要略》所列的方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