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近乎陽亢的社會。備受關注的學問不是修心養性,而是勵志成功;大家追求的不是怡然自得而是感官刺激;不是心靈充實而是思想麻痹。如此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精神壓力巨大,神每日疲于思慮,大量的消耗精血;學習工作之余,所謂的放松,又是縱情娛樂,各種欲望,視覺的、聽覺的、味覺的、觸覺的,彌散在空氣中,煎熬著所剩無幾的精血。中醫入門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在前面已經比較系統地給大家介紹過了,本章不再重復。現僅就中醫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單列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一、學 貴 有 恒
北京新東方,一直是無疾很敬慕的一家私立學校。除了精英的團隊,廣闊的平臺,新東方最為感動世人的,是它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堅持不懈,奮斗不已。以致一些朋友參加新東方的英語學習,備考托福、GRE,并非單純為了學習和考試,更是為了感受這樣一種精神。
2008年熱播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究竟是不是像郭靖一樣大智若愚的人,無疾無權評判。但許三多身上時時迸發出來的兩點精神,無疑是最終成就自己的關鍵:一是做有意義的事;二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持之以恒。
其實做任何事都是一樣,貴在有恒。無疾在帶學生、授課的過程中,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聽一聽,激動;想一想,感動;但一直沒有任何行動(余世維語)。這次在網絡上開班講中醫的過程中,此類現象也是同樣屢見不鮮。無疾每次講稿布置的所謂作業(思考題),其實也是希望給出一個價值評判的標準。堅持一下,再多走一步,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獲;而一旦停歇下來,后面所有的景色,就再也無緣欣賞了。
對于中醫的愛好者和初學者,無疾相信自己有能力讓大家看到中醫大門的方向,指出條條路線以供參考;然而,路,終歸要靠自己走過來的。
二、通 經 致 用
儒家非常重視對經典《四書五經》的修習。修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講出多么完美的理論,標榜多么崇高的道德,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今天的生活,即所謂的“通經以致用”。為政之學尚且如此,醫學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學習中醫的目的,就更加是為了實用。
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關系,前面已經反復講過。但教學實踐表明:對實踐的強調,再多也不為過。實踐,一方面是多觀察舌象、面色,多體會脈象等這些實踐性很強的診斷技能;另一方面,則是要多讀醫案,以練習的形式,增加自己分析病癥,判斷病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那句話:理論可以學習,能力只能練習。然而從第九講醫案解讀的反饋信息來看,大家對這部分學習的重視程度的確還很不夠。太多的方法與意義前面已經講過。無疾這里最后一次提示有心學習中醫的朋友,要重視醫案。詳細內容,請重溫“醫案解讀”一講。
三、三 醫 并 重
前一講中對照了西醫、中醫和針灸對疾病的不同認識,以及不同治病思路。這里對三者的優勢與不足再作些粗陋的評述。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科學化的世界。醫學領域中,西醫學無疑被認作科學的化身,統領著整個醫學界。而中醫,由于臉上刺有所謂的“療效不確切”“可重復性差”等諸多“不科學”的墨跡,不但為西醫所不齒,公眾所不屑,連很多中醫業內人士也頗感自慚形穢,無地自容。中醫尚且如此,針灸就更不值一提了。中醫尚分科作內外婦兒,還沒聽說哪家醫院有區分針灸內科、針灸外科、針灸五官科的;更多的是中醫院掛著針灸科的招牌,干的卻是神經內科的工作。好不令人痛心疾首。
近兩年來,中醫保健市場的興起,涌現出一批針灸推拿方面的實戰型人才。是好事,因為喚醒了大家對人體自身智慧的認識;但還不夠,因為一種優秀的診治方法——針灸,還遠遠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無疾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針灸可以解決的病癥,遠不止于中風、面癱、頸肩腰腿痛,這可憐巴巴的幾種。從內科常見的咳嗽、喘,腹痛、便秘、腹瀉,失眠、胸痹,到皮外科的癰腫、癤瘡、各種潰瘍、脫發,再到婦科的慢性炎癥、月經不調、痛經、胎位不正,以及五官科的青光眼、視力下降,鼻塞、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牙痛,等等,無一不能見到針灸卓著的療效。與其他療法相比,針灸的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收效更快針灸直接針對發生病變的經脈進行治療,與藥物療法先經消化吸收,再經血液運送到局部的口服藥模式相比,起效十分快捷。尤其對于多種疼痛性疾病,針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除病痛,其療效確有不凡之處。
2、損害更小西藥的毒性,中藥的偏性,都是藥物療法無法避免的弊端。針灸則不同。由于起效的機制不依賴于外界的資助,全賴人體自身的修復能力;而人體通常不會作出有損于自身健康的行為。這就確保了針灸療法安全、良性調節的基調。
不過,針灸也并非百病皆治的萬應療法,有些情況下,針灸的方法就不適宜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案,比如:①身體過于虛弱。由于治療疾病依靠的主要是人體自身的愈病能力,而不是從外界補充其他的力量。如果患者正氣嚴重不足,難以為針灸調動、發揮治療作用時,來自外界的扶助力量就顯得不可或缺了。《內經》有云:“陰陽俱不足者,當調之以甘藥。”②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果外邪大量入侵,單靠人體正氣驅邪,難度較大。就需要中藥通過發汗、攻下等方法,來扶助正氣,驅除邪氣。
再來看中藥療法。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中藥療法已經發展成為中醫學最為重要的治療方法。其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將自然界中千萬種事物分門別類,考察其性,求驗于人,以備醫用。如是則集天地萬物之力,借以助人祛疾,其功力豈容小覷?
但中藥療法同樣有一些弊病。譬如,萬物皆有偏,有偏才有用,有偏必有害;如果疾病之性屬濕邪,法當治以燥利之藥;但患者同時兼有陰血不足,又需滋陰養血。此時用藥就會出現相互掣肘之弊。針灸或西藥,都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再如,中藥大多通過煎煮口服的方式來起效,但對于局部問題比較明顯者,其療效常有不盡如人意之時。此時輕者用針,重者手術的效果通常會更好些。
最后看西醫。前面似乎一直在講西醫的不足。實際上,西醫學是伴隨現代科學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與傳統醫學相比,西醫學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舉例來說,注重對病因病機的研究,只要機制明確,往往可以發現或發明針對性很強的藥物,獲得立竿見影的明確療效;外科手術的迅猛發展,為一些局部病變提供了精準、快捷,甚至根治的治療手段。至于西醫學的某些問題,前面章節中已有較多涉及,這里就不再強調了。
總而言之,三類醫學體系各有千秋,其有功于人類健康這一事實確是毋庸置疑的。三者在醫學上的地位,也應該是并重,而不該是當下的西醫學一枝獨秀,其余二者慘淡經營。或許有一天科學頭上的光環褪盡,重返它應有的位置時,三醫并重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吧。畢竟,人,可以為真理而活,更可以為生活而活。
另有一個問題,不少同學和朋友都曾問過無疾:關于中西醫結合,如何認識?前景怎樣?
無疾也曾年少輕狂,認為民國時期中西醫匯通派的一些主張,比如張錫純用生石膏+阿司匹林來退熱,只是在“術”的層面對中西醫做了一些結合的嘗試。中西醫理論結合的偉大使命,需要在我們這一代最后完成。時至今日,回想當年,不禁覺得當初的想法實有些幼稚可笑。結合的初衷是好的,但這愿望,有一點是違背了自然之道的,那就是苛求統一。
天地得以化生萬物,萬物得以和諧共處,關鍵就是自然本身沒有苛求一致。花草樹木各有各的形質姿態,鳥獸蟲魚各有各的喜樂性情。自然不會按照“人類—動物—植物”之類的順序來排定座次,區分優劣;而是提供了公開公正的平臺,讓每一位成員盡放異彩。
記不清哪位先哲曾講過一個比喻:牛善耕種,馬善馳騁。如果把牛和馬結合在一起,豈不是又能耕種,又能馳騁了嗎?也或者既不能耕種,又不能馳騁了,也未可知。中西醫也是一樣。自然界化生某物,就有某物之用。人為的強行統一,難免自食苦果。
人類需要的不是用一種統一的醫療方法來包治百病,而是有多種豐富的治療手段各顯神通。試問一句:假如某種藥物治療某病的效果非常好,當前能達到80%的治愈率,被臨床醫生視為靈丹妙藥;那么剩下的20%的患者該怎么辦呢?假如有一天,這種藥的療效下降到50%,甚至30%,又該怎么辦呢?抗生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的萬應靈丹,今天卻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結論:中西醫不要結合,要并重。
但這又引申出一個話題,也是前些日無疾與朋友談起的:醫學固然可以并重,但作為一名醫生,又該如何把握幾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呢?
當前臨床中醫師的觀點大體有這樣幾種:①見到病人,先上西藥,因為思路相對簡單;治不好時,再考慮中醫治療;或者只有在患者強烈要求的情況下,才考慮用中醫。②見到病人,不需要考慮中西醫,感覺哪種合適,哪種更有把握,就用哪種。③見到病人,完全不考慮西醫思路,用純粹的中醫思路進行診治,即所謂的鐵桿。
無疾曾經在二三之間動搖不定,但最終還是落腳在第三種上。網上搜索一下《對純中醫的思考》,可以看到無疾幾年前的一篇文章,集中反映了當年的一種態度——堅持中西醫結合,摒棄純中醫思路。今天觀念的定型,關鍵在于一點認識:人生需要信仰。科學可以作為信仰,但信仰科學或許會給人類帶來一些災難性的打擊,譬如二戰的納粹醫生。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煉就一雙火眼金睛以判別真偽,卻無法為我們的生活幸福帶來善惡美丑的標準。中醫學中深深蘊含著的中國傳統文化,則可以實現。
給希求匯通中西的朋友提幾個小小的問題來思考:如果投入相同的精力,你的中醫水平會比一位純中醫更高嗎?你的西醫能力會比一位純西醫更強嗎?你是否認可這樣一種說法:在中醫生里我的西醫能力最強;在西醫生中我的中醫水平最高?
當然,無疾絕不排斥中醫學院教育中,基本的西醫知識的學習以及臨床過程中用必要的西醫手段來治療。畢竟“病家所病,病病多;醫家所病,病術少。”多幾種治療手段,永遠不是壞事;能把握主次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