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辨證論治
(一)血虛
1.主證:面色蒼白,口唇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目花,心悸氣短,手足麻木,倦怠乏力,婦女月經量少,或閉經,舌質淡,脈細。
2.病因病理:常因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久病陰血虧耗,而導致血虛。血虛則不能上榮,血虛筋目失養(yǎng),血不養(yǎng)心,或血海空虛。
3.治法:補血養(yǎng)營。方如《和劑局方》之四物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
(二)血瘀
1.主證:胸肋、脘腹、腰背、四肢刺痛不移;或腹中積塊,或嘔血、便血、皮下紫斑或血腫;婦女月經不調,閉經、崩漏、月經血色紫黑有塊,口唇青紫,舌質紫黯或瘀斑,脈細弦澀。
2.病因病理:氣虛血運無力,血滯脈中,或因氣滯導致血瘀,或外傷跌打而致瘀血。因血瘀部位不同而出現上述不同血瘀癥狀。
3.治法:活血化瘀。方如《醫(y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三)出血
出血主要表現為咳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火熱之邪迫血妄行,或虛火灼傷脈絡,以及氣虛不能攝血等。各種出血的病因病理,臨床證候,各有不同,其祥細內容見血證。治療上,火熱引起出血,應清熱涼血止血,方如《千金方》之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丹皮、赤芍)之類;陰虛火旺,應滋陰降火,方如《醫(yī)方集解》之百合固金湯(生地、熟地、玄參、貝母、甘草、桔梗、百合、麥冬、白芍、當歸)、《景岳全書》之茜根散(茜草根、阿膠、生地、側柏葉、黃芩、甘草)之類;氣不攝血,當補氣攝血,方如《濟生方》之歸脾湯(人參、白術、黃芪、當歸、陳皮、茯苓、炙甘草、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脾胃論》之補中益氣湯(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炙甘草、當歸)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