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tinctoria L. 和草大青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 的根莖及根。味苦,性寒。入肝、胃經。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主治: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衄、咽腫、痄腮、火眼、瘡疹。內服:煎湯,15~30g。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菘藍的根部含靛甙(Indoxyl-β- glucoside)、靛紅(Isatin)、靛藍(Indigo)、菘藍甙B(Isatan B)、尿苷(Uridine)、尿嘧啶(Uracil)、次黃嘌呤(Hypoxanthine)、水楊酸(Salicylic acid)、青黛酮(Qingdainone)、胡蘿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板藍根乙素、丙素和丁素。亦含植物性蛋白、樹脂狀物、糖類、芥子甙、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尚含抗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的抑菌物質。馬藍根含蒽醌類、β-谷甾醇。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菘藍根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聯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志賀、弗氏)桿菌、腸炎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丙酮浸出液也有類似作用,且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效(皆用瓊脂小孔平板法)。對 A 型腦膜炎球菌之抑菌作用與大蒜、金銀花相似。對流感病毒PR8 株和京科68-1株有明顯抑制作用。在試管內板藍根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2. 對心血管的作用 實驗證明:本品能使離體兔耳和大鼠下肢灌流量增加,改善家兔腸系膜微循環,降低麻醉家兔的血壓,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并使小鼠心肌耗氧量下降。
3.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板藍根對AD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制作用。從板藍根中分得尿苷、次黃嘌呤、嘧啶、水楊酸等對ATP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也都表現一定的抑制活性,在0.21mg/kg濃度時其抑制率分別為18.2%、24.2%、10.8%和20%。
4. 解毒作用 有報道認為,犬用板藍根、黃連粉與藜蘆同服(各2.0g/kg),能解藜蘆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蘆中毒后再用之,則無效;分別單用板藍根粉或黃連粉,效果亦不好。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板藍根 6g,水煎服,每2小時1次。治療6例,全部治愈。服藥后體溫大約降至38℃以下,有不規則發熱,同時神志于1~4天內恢復,煩躁抽搐也消失,頭痛消失較快,頭眩持續時間較長,項強、克氏征、巴氏征消失較遲。〔廣東中醫 1960;(4):192〕
2. 治療傳染性肝炎a. 板藍根30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8例,癥狀消失平均時間為6天,肝功能恢復為15.7天,肝臟縮小為13天。療效優于茵陳蒿湯對照組。〔浙江醫學1960;(2):59〕
b. 板藍根3 000g、蒲公英1500g,糖適量,制成煎劑1 000ml。日服2次,每次50ml,15~20天為1療程。治療50例,經1個療程治療后有50%病例肝功能恢復正常,第一、二療程累計肝功能恢復正常者達92%。〔武漢新醫藥 1972;(3):1〕
c. 板藍根30g,梔子根45g(干品),水煎服。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53例,全部治愈,療程10~50天。〔廣西中醫藥 1980;(3):13〕
3. 治療急性膽囊炎 板藍根、蒲公英、金銀花、赤芍各30g,黃芩、大黃各15g,每日1劑。嘔吐者加竹茹;有膽道梗阻者加重大黃用量,并加茵陳;腹痛加兩面針、廣木香或元胡;發熱加柴胡。并加服維生素類輔助藥物。治療6例,獲得較好療效。〔新醫學 1971;(6):57〕
4. 治療扁平疣 板藍根、大青葉各30g,赤芍、木賊草、薏苡仁、馬齒莧、龍膽草各15g,皂角刺、桑葉、僵蠶各12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將熬剩的藥渣,擠壓取汁,浸濕紗布,在病變處涂擦至皮膚發紅,每日2~3次。治療80例,痊愈61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5例。〔湖南中醫雜志1991;7(2):42〕
5. 治療腮腺炎 板藍根30g,加水500ml,煎成400ml,共煎2次,總量約700ml,分2日服,1日3~4次。治療12例,效果滿意。一般連服2劑即愈。〔山西醫學雜志 1965;9(4):15〕
6. 治療尖銳濕疣 板藍根、大青葉各30g,金錢草15g,大黃12g。水浸數小時后慢火煎半小時,取湯液一半口服,另一半和藥渣以熏洗或濕熱敷患處,可反復加溫應用2~3次。每日1劑。治療28例,治愈14例,好轉12例,無效2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0;10(9):537〕
7. 治療嬰幼兒肺炎 板藍根、大青葉、蘆根各 12g,荊芥穗4g,杏仁、百部各6g,雙花10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45例,痊愈42例,無效3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1;10(4):6〕
8. 治療暴發性紅眼 用板藍根制成10%或5%眼藥水,每日滴眼4次。觀察235例,4天內治愈率達94.9%。多數病例用藥(10%濃度)1天后球結膜水腫消失或好轉,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治療早、病情輕者療效最好。藥液濃度10%的比 5%的效果好。〔中草藥通訊 1972;(4):35〕
9. 治療鵝口瘡 板藍根9g,煎汁,反復涂擦患處,每日5~6次,可佐以內服。治療21例,全部治愈。〔新中醫 1974;(3):21〕
10. 治療口腔黏膜潰瘍 鮮板藍根30~60g,煎汁,將1/3涂擦患處,2/3內服。若無鮮藥,可用干品10~30g。治療口腔黏膜潰瘍51例,均經2~3天痊愈。〔浙江中醫雜志 1985;20(1):19〕
11. 治療單純性皰疹性口炎 板藍根30g,制成60ml 煎液,1~3 歲小兒每次10~20ml,日服3次。治療11例,均于第2~3天熱退、流涎停止、充血消失、壞死上皮脫落,第4~5天見黏膜再生、潰瘍愈合。〔新醫學 1971;(9):52〕。
方劑選用:
1. 治療痘疹出不快:板藍根一兩,甘草三分(銼,炒)。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食后,同調下。(《閻氏小兒方論》)
配伍效用:
板藍根配伍山豆根 二者均味苦性寒,板藍根有清熱涼血、解毒利咽之功;山豆根有清熱解毒、利咽喉、消腫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肺胃熱盛、熱毒上攻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癥。
板藍根配伍玄參 板藍根味苦性寒,清熱涼血、解毒利咽消腫;玄參苦甘咸寒,滋陰潤燥、清熱涼血、除煩止渴。二者合用,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清利咽喉、消腫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陰虛火旺、虛火上炎之咽喉腫痛、口干舌紅等癥。
【注意事項】
宜忌:體虛無實火熱毒者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一致認為其副作用很少。
曾有板藍根引起消化系統癥狀的報道。并有板藍根注射液引起過敏性休克和過敏性皮炎的報道。有報道指出,1例上呼吸道炎患者肌注板藍根注射液2ml后15分鐘,即出現頭暈眼花,胸悶氣短,心慌煩亂,四肢麻木、發脹、奇癢,兩前臂及兩小腿滿布蕁麻疹等過敏反應現象,經及時處理后恢復。
【醫家論藥】
“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敷或涂。”(《分類草藥性》)
“板藍根即靛藍根,其功用性味與靛青葉同,能入肝胃血分,不過清熱、解毒、辟疫、殺蟲四者而已。但葉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異耳。”(《本草便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