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山木》中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交往源于相互寬懷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強迫、不苛求,并不因為利益而改變,而小人之見的交往卻多因為利益而驅使。
交情如水是一種難得的交往境界,而做一個如同水一樣淡薄的人又是做人的境界。
在人際交往之中,很多人都更傾向于那種熱情似火的人。
他們認為這種熱情就象征著未來長久的友好關系,但是往往沒想過,有些東西來得越猛烈,褪去的時候也越快。
感情最是如此,多少熱烈的歡喜過后是看盡世間的蒼涼,無數人情冷暖在交往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人生不是越熱情的關系越長久。
有的人生性的淡然被外人看作是一種社交孤僻癥,往往那種生性涼薄的人他們不太愛好復雜的社交。
當我們到一個新環境中拼命地想融入“大家庭”,和每個人都熟絡的時候,他們顯得更像是一個局外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經歷:我們費盡心思,苦心經營的朋友圈子,享受的時候大家都是隨叫隨到,真正落難的時候卻是一個人影都見不著。
而最終會幫我們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不太合群的“淡薄”之人,原因在于他們的交友不帶有目的性。
仔細想想,當我們像極力融入某一個圈子的時候是否也帶著某種目的性,是否也想著從中索取點什么,其實人都是這樣的,你會這樣想,那些朋友圈的人同樣會這樣想。
當對方的價值利用完,感情其實也就徹底淡了,而那些看起來‘生性涼薄’的人,也正因為他們的純粹,沒有太多目的性,反而可以成為一種長久的交往狀態。
“生性淡薄”或許并非他們真正的性格,大抵是哪些人更追求內心的是在,不在意那些徒有其表的東西,這更是他們為自己及選擇的一種舒適簡單的人生狀態。
女人需要明白的是,一個真正成熟的社交其實真正能夠永恒的狀態是互不討好,互不相欠,各自開心。
現在很多人的社交其實都是過度被利益價值所捆綁,他們的社交更來源于一種價值交換,我從你那你獲得,你從我這里索取,以此來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但我們要清楚的是一旦社交和利益套上了關系,就說明沒有了決定的永恒,因為價值的交換沒有絕對的等同。
禮尚往來是維持這段關系的重要法則,但這一種社交其實也就只能到利益這一步為止了,若再深一步各自都會因為同樣的利益受到傷害。
老話說得好,感情要分清,只談錢的關系就不要談感情,這是一種成熟的社交思維,當要真正擁有一段深交的關系,那么就先要明白,只有拋開了利益的枷鎖,社交關系才能越干凈也越真誠。
01)、在《論語》之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表意正直的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而小人則喜歡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我們要深交的是心胸開闊的君子,遠離的是那些兩面三刀的小人,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會看人,也不會擇友,常常被表面所迷惑。
真正的社交潛規則:人越“淡”情越真,這里的淡指的是交往之中的純粹,淡薄,不摻雜任何利益的真誠。
我們常常會碰見那種一見面就感覺“一見如故”的人,他們往往都是能說會道,很快就能吸引你的眼球。
02)、但往往就是這種不對你加以了解就隨意交友的人最有問題,在心理學上人都有一種對陌生的謹慎心理,就是當我們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我們都會多去加以了解,再做選擇。
但那種一來就對你熱情的人無非就兩種心理:
一、快速摸清你的“底細”,以便他們盡快擇友,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朋友。
二、廣撒網,在所有人面前都顯得真誠,以便從中得到更多的幫助。
而那些看似生性淡泊不善言辭的人,他們往往是最真切的,更喜歡通過日積月累的相處去了解一個人,他們交友都是帶著單純的心思,其實就是這種越淡的交友觀越容易長久。
總之,不刻意用權勢結交,用財物去維系,沒有阿諛奉承也沒有口蜜腹劍,涼薄之人其實更為真誠更值得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