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秘史》中記載了一則真實的故事:素體虛弱的光緒皇帝突然出現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腹脹滿、咳嗽痰多等癥狀。眾太醫診斷他的病是肺虛、脾虛、氣虛所致,給他開了大量的補氣、補肺、補脾的名藥,如山人參、黃芪、白術、五味子、紫苑、桑白皮等。結果光緒的腹脹嚴重了,飲食更少了,引起痰涎壅塞。眾太醫會診后認為,補藥不可能很快起作用,故又按原處方開了三劑藥。一位懂藥性的“抓藥”人為光緒皇帝煎藥時,發現原處方藥物沒變,就偷偷地在每劑藥中加入了三錢萊菔子(蘿卜子)。誰知這幾錢萊菔子起了重大作用。光緒服完這三劑藥后,腹不脹了,飲食增加了,痰也少了。光緒又服了六劑加了蘿卜子的湯劑,結果病癥俱消,飲食劇增能上朝了。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萊菔子,無論或生或炒,皆能順氣開郁,消脹除滿,此乃化氣之品,非破氣之品。蓋凡理氣之藥,單服久服,未有不傷氣者,而萊菔子炒熟為末,每飯后服食錢許,以消食順氣,不僅不傷氣,因其能多進飲食,氣自得其養也。若用以除滿開郁,而以參、芪、術諸藥佐之,雖多服久服,亦不傷氣也。”古代一些名醫稱萊菔子是“寓補于消之妙藥也”。這是因為服用萊菔子能使人胃腸蠕動增強,食欲增進,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故機體自然得養也。祖國醫學認為,萊菔子辛、甘、平,入脾、胃、肺經,有良好的消食理氣、健脾益胃、止咳化痰、散瘀解毒、降氣平喘的作用。
萊菔子含有豐富的萊菔子素及脂肪油、揮發油等。它的揮發汕中含有甲硫醇。這些成分對人的心腦血管、血液、肺、氣管、脾、胃、腸等均有益。據報道,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之人,只要將萊菔子炒一炒,研成細粉,每次服6克,用生姜水服下,一日三次,堅持不斷地服用,就會起到良好效果。著名的中成藥“保和丸”,就是加入了萊菔子才會有良好的消食化積、除脹化滯的功效。著名的“三子養親湯”,也是由于萊菔子是主要成分之一,才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及平喘的功效。
近年來,醫藥臨床研究發現萊菔子還有很強的溶石排石功效,以及治療骨質增生和消除黃褐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