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作物育種與人工智能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成功召開。本次研討會由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與會人員超過300名,來自28個省、市和地區的70家單位,研究范圍涵蓋10種農作物。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與作物育種領域前沿科學問題開展學術交流,探討人工智能可以給作物育種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楊維才院士為本次研討會致開幕詞。楊維才院士強調作物育種作為大數據和現代基因組學的重要領域,既對AI技術存在需求,也為AI技術提供了最好的應用場景。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致開幕詞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楊維才院士致開幕詞
上午,研討會包含兩個環節——“主糧作物”與“經濟作物”。由傅向東、田志喜、凌宏清研究員共同主持。趙久然、黃學輝等報告人進行了學術報告,分享了玉米、水稻、油菜、甘蔗等作物在智能育種上的最新進展,如上海師范大學黃學輝教授及其開創構建的“水稻導航育種系統”(RiceNavi);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團隊研發的智能育種機器人;華中農業大學李林團隊基于AI技術開發的CropGPT平臺等。
下午的主題則為“方法策略”與“百家爭鳴”。由魯非研究員和廣西大學的陳玲玲教授共同主持。徐云碧、蔣霓等報告人就環境組大數據、數字技術、AI等技術在育種研究中的應用進行了分享。而在“百家爭鳴”環節,樊龍江、谷曉峰等17名專家學者就“未來作物育種的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進行了圓桌討論,與會師生積極提問,與報告人進行深度的學術探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賈繼增研究員和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分別進行了研討會總結和閉幕陳詞,為研討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次研討會最初的設想僅為二三十人的閉門會議。國內外各家科研院校、單位聽聞會議主題,紛紛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與積極的參會意愿。時代之需求,必為人心之所向。此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作物育種與人工智能研討會為全國科研人員的交流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平臺,搭建了一座橋梁,拓寬視野,增進交流,提供新思路。
華中農業大學李林教授作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賈繼增研究員對研討會進行總結
嘉賓討論環節。
左起:傅向東、賈繼增、徐云碧、胡鳳益、彭俊華、楊帆、張天真、蔣霓、張立異、朱振興、
白玉龍、范龍江、谷曉峰、關雪瑩、李林、黎亮、田志喜。
現場觀眾
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致閉幕詞
本次研討會為從事作物育種、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表型組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等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為推動我國農業的新一輪綠色革命奠定基礎。
來源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