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半世紀后半葉,中國城市居民的熱相關死亡率將大幅升高。然而,相較于2.0℃的升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內,有望使中國城市居民的熱相關死亡率下降18%。為了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世界各國都需要共同努力來限制全球變暖。
撰文 | 魯婧涵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高溫天氣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日前,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打破了2016年7月的高溫紀錄。
熱浪令身處其中的居民面臨嚴重的健康風險。在極端高溫環境中,居民因中暑、中風、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死亡的概率都大幅增加。
進入21世紀后,造成重大傷亡的致命熱浪屢次出現。2003年,一場持續兩周的熱浪在歐洲造成約7萬人死亡。2010年夏天,包括莫斯科在內的俄羅斯西部前所未有的高溫導致超過5萬人死亡。
在中國,社會面臨的高溫挑戰尤為嚴峻。由于中國的氣溫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再加上中國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增加,與高溫相關的健康風險在未來可能會加劇。
2015年,聯合國成員國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之前的升幅控制在2.0℃以內;最理想的情況是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
隨著全球氣溫持續上升,頻繁出現的熱浪將對中國城市居民造成怎樣的健康風險?如果人類能夠有效控制全球變暖,將挽救多少居民的生命?
在一項發表于《自然-通訊》的最新研究中,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領銜的研究團隊通過模擬發現,在中國,全球變暖將導致熱相關死亡率大幅升高;但是,相較于2.0℃的升溫,如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每年將挽救約3萬中國城市居民的生命。這一發現凸顯了全球合作減少氣候變化影響的必要性。
預測熱相關死亡率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五種不同的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即在不同氣候政策下社會的發展情況)下,通過15個不同的全球氣候模型(GCMs),模擬了中國27座大城市居民的熱相關死亡率。城市名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等大型城市,人口達全國總人口的18.6%。
研究人員分別在RCP2.6(代表全球變暖1.5℃)和RCP4.5(代表全球變暖2.0℃)的情景下,首先預測了27座城市每年高溫天氣發生的頻率及強度。根據GCM模型輸出的平均值,這些城市的年均高溫天氣發生頻率將不斷上升,直到2050年。2050年后,高溫天氣發生頻率增長速度將趨近于零(RCP2.6)或放緩(RCP4.5)(圖1)。
圖1,1960-2099年中國大城市高溫天氣的頻率與強度,曲線和陰影代表GCM模型輸出的總體均值和范圍,以1961-2005年為參考(黑線和灰色區域),2005-2099年間,藍線代表溫室氣體濃度RCP 2.6的場景;紅線代表溫室氣體排放RCP 4.5的場景。(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全球變暖1.5℃或2.0℃的情況下,2060-2099年間,平均每年的高溫天數分別為67.1天和73.8天。與1986-2005年間的50.6天相比,這一數字分別增長了32.6%和45.8%。
隨著極端高溫天氣的增加,這些城市的熱相關死亡率也明顯上升。1986-2005年間,熱相關死亡率為32.1人/百萬人。根據模型預測,在升溫1.5℃的背景下,熱相關死亡率將達到48.8 – 67.1人/百萬人;升溫2.0℃時,這一數值更將達到59.2 – 81.3人/百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是以居民熱適應水平提高(未來的城市將擁有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更多的空調、更清潔的飲用水)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和準備工作的改善,熱相關死亡率死亡率將再增加一倍。(圖2)屆時,每年死于高溫的中國城市居民將超過10萬。
圖2,增加居民熱適應性與不增加適應性時的熱相關死亡率,點和線分別代表死亡率的總體平均和范圍;SSPs描述了一套可行的社會發展替代方案,這些方案考慮了氣候變化和新氣候政策的影響,包括可持續世界路徑(SSP1)、持續歷史趨勢路徑(SSP2)、高度分裂的世界(SSP3)、高度不平等世界(SSP4)和增長導向型世界(SSP5)。(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將這一結果推廣至中國所有城市后,研究人員指出,如果我們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內,相比于上升2.0℃的場景,8.31億中國城市居民中,每年的熱相關死亡個案將減少至少27,900例。
“我們的研究很清楚地證明了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的好處。”論文合著者之一、中科院烏魯木齊所的生態學家蘇布達告訴法新社。
此外,該研究還考慮了氣溫升高對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響,以及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影響(圖3)。結論是,女性比男性更不耐熱,非工作年齡人口(≤14 歲和 ≥65 歲)比工作年齡人口更不耐熱。其中,男性對高溫耐受的閾值溫度比女性高約 0.8℃(超過這一溫度后,高溫導致的健康風險開始增加);而工作年齡人口的高溫耐受閾值溫度,比非工作年齡人口高1.5℃。
圖3,每年男性與女性、工齡人口和非工齡人口在氣溫上升1.5℃和2.0℃時的熱相關死亡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