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喜逢,一個與《紅樓夢》朝夕相伴的編輯,一個喜歡《紅樓夢》的編輯。在這里,可以追尋到《紅樓夢》的緣起——為什么以“女媧神話”來開端?在這里,可以追尋到“木石前盟”的緣起——為什么“還淚”是林黛玉的一生事業?在這里,可以追尋到“太虛幻境”的淵源——“意淫”是什么?“兼美”的“美”又指什么?《紅樓夢中的神話》/卜喜逢著
出 版 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本書作者卜喜逢,《紅樓夢學刊》編輯,也是《紅樓夢學刊》微信公眾號編輯。
本書由著名紅學家段啟明先生作序,著名書法家孔德平先生為封面題字,著名人物工筆畫家譚鳳環為書中插畫。
本書是卜喜逢先生對《紅樓夢》多年閱讀思考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言簡意賅、觀點鮮明的品紅讀本,是一部最值得期待的作品。本書內容,思考深入、筆觸清晰、是堅定而又超然的深刻解讀,探討解析“意淫”、“兼美”、“情不情”、“冷與熱”、“石與玉”等在全書中的多重寓意。對于《紅樓夢》文本中的諸多疑問——我們應該怎么辦?
對于這些人生最基本的問題,《紅樓夢》都給了我們最真實的回答。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情所困,是最平凡的人生常態。經受人世的繁華與衰敗,品味塵世的聚散與離合,嘗盡人間的酸甜與苦辣,或幸福或悲傷,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們的生命不息,感悟就不止。但對于人生的真諦、意義和目的,《紅樓夢》給予的答案,太過隱晦,太過深奧。因此如何閱讀,如何思考,也成為《紅樓夢》閱讀過程中的最大困惑。而《紅樓夢中的神話》一書都可以給予讀者清晰的解答。林黛玉的還淚是她的宿命,她為報恩而來,而她所有的,也僅僅只有眼淚而已。如此一來,她就擺脫不了一種結局——淚盡而逝。
賈寶玉的“意淫”,是一種對美好女子的“體貼”,這并非是一種刻意的行為,而是一種本心的真實體現,其中有著“忘我”的成分。究“意淫”之根本,得一“真”字,并且可以不涉及任何的濁念。在賈寶玉的思想中,無論是“淫”,還是“情”,都是“真”的,都是本心無偽的外放。主要體現就是對“美”的體貼與關懷。而在曹雪芹的“情”與“淫”之辨中,“淫”是有著敗落之痛的感悟,但曹雪芹并未完全的拋卻“淫”,而是將“淫”放置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以“真”的形式存在,那就是“有情之淫”。寶釵對寶玉不是無情的,但是這種情是一直被寶釵所壓抑著而已。如果非要加一個說明,這實際上是寶釵對自我的一種情感控制。寶釵當然明白自我的內心情況,但在她的自我認知中,這種感情是需要被壓制的,故而不能形之于外,而讀者也僅僅靠這些無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舉動來分析寶釵的內心。小說中特意為寶釵設置了一個道具,以說明這種壓制的情況,那就是冷香丸。用冷來壓制天生的熱毒。而這種天生的熱毒,難道不正是薛寶釵骨子里的熱情么。《紅樓夢》“悲劇”的結局可以說是對曹雪芹的“命定”,以曹雪芹之經歷、思考,他很難創作出一個不是“悲劇”的作品。雖然《紅樓夢》并不能稱之為曹雪芹的自傳,但是其中所含有的曹家家族中的故事,就使得《紅樓夢》天然的具有了悲劇性,曹家的由烈火烹油而至瓦灶繩床的家族經歷給予了曹雪芹創作的源泉。欲望并非是曹雪芹所排斥的,曹雪芹是正視人的欲望的,在這方面曹雪芹繼承了嵇康與阮籍的思想,并有了發揮,主張有選擇地舒張建立在人的“真情”的基礎之上的欲望。《紅樓夢》中既有著曹雪芹的追問,也有著他對自己追問的解答,然而他所追尋到的答案是非常殘酷的。曹雪芹所堅持的情,無疑在當時的時代是不合時宜的。然而也幸虧有著這種不合時宜,才使得我們看到了這部探索人的《紅樓夢》,探索世界的《紅樓夢》。看了這么多原著金句,你有木有更加好奇全書的內容了?
但小編想到多年累積的《紅樓夢》疑問終于可以有書解答了,突然還有點小激動呢,嘿嘿。
卜喜逢,山東省日照市人,2007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紅樓夢》與明清小說專業,現工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