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個緊急的問題要向你求助:一個7歲的孩子正在撒潑打滾、嚎啕大哭,周圍只有你一個人,你會如何安撫ta?
你會請ta吃糖果,還是耐心等ta冷靜下來,或者上去抱抱ta?
那如果這個小孩是童年的你呢?你知道怎么安撫自己嗎?
也許是因為:
別的小朋友打碎了窗戶,父母卻冤枉是你,被圍在一堆大人中間,憋得面紅耳赤;
因為長相、身高、體重、名字被同學嘲笑欺凌,老師反而警告你“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原因”;
又或是父母離異了,你在重組的家庭里小小翼翼地生活著,甚至不敢多夾一塊肉;
······
而你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下,被壓抑、憤懣、委屈的氛圍包圍。你只記得當時的你只身一人、孤立無援,仿佛被全世界拋棄,沒有人來教你應該怎樣走出那個情緒的牢籠。
其實我們幾乎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它記憶著我們童年的創傷、卡點。
我們的身體會長大,但小時候那個受傷的自己一直卡在了那里,拒絕長大。
所以,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控制不住情緒,退回到孩子的心性,企圖用哭鬧或者更具破壞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事情過后,你也時常懊惱和厭惡這樣的自己,為什么總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推進;為什么要說傷人的話;為什么只會用哭來解決問題······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退行”:即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其實這都是內在小孩在作祟,同時ta也在用這種方式向你表達被愛的需求:你快看看我;不要扔下我獨自長大;我想讓你抱抱我······
如果你沒有覺知到內在小孩的吶喊,仍陷在無盡的自責和懺悔中,就會被卷入怕什么來什么的惡性循環里。
比如:
在親密關系中,你不想重蹈父母婚姻的失敗,卻常常被相同特質的人吸引,一再受傷;
你想盡力讓孩子繞開自己的童年,仍然被孩子哭訴“你根本就不是為我好”;
你想努力遮蓋自己身上的缺陷,但用力的樣子反而更加引起大家的關注;
你希望事業上能更進一步,卻總在遇到難題時情緒上頭;
在沒有具體原因的情況下,也會感到難過、生活沒有動力;
······
現在,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你心里的內在小孩還好嗎?
你有沒有聽到ta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