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一直以來比較奇怪的一個問題,蘇聯人自己發展出了大縱深進攻/防御戰術,但是這種戰術真的是先進的嗎?
按照蘇聯人的大縱深進攻戰術,簡單地說就是在前線敵人的薄弱環節集中盡量多的人和火炮,然后以壓倒性的進攻撕開一個或數個口子,接著就是快速裝甲集群切入,步兵師完成占領并向兩邊擴展撕開更大的口子,快速裝甲集群則一直向縱深突進徹底破壞敵人的后勤與防御縱深,十次斯大林突擊就是這種戰術的體現。
而大縱深防御戰術其實就是國土彈性防御的一個變種,并不追求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邊境一線防御,建立多梯次多線的防御縱深,并利用炮灰部隊吸收消耗敵人的進攻力量,接著集中盡量多的預備隊,盡量多的快速裝甲集群,進行防守反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就是這種戰術的杰作。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蘇聯人的大縱深戰術都強調預留足夠多的預備隊,并在最關鍵的時刻使用這些部隊,要嗎是被戰線突破后用來堵口子,打反突擊,要嗎是敵人攻勢衰竭后用來打反擊戰,殲滅戰。另外蘇聯人極端強調火力,總是在進攻正面集中盡可能多的火力,當時一個蘇聯步兵師一般只負責一公里的正面進攻或防御,并且在進攻與防御中往往會集中一個炮兵旅甚至炮兵師的火力進行火力支援。這種炮火密度是極其恐怖的。
從上面的這些戰例來說,似乎這種戰術是非常有效而且實用的戰術。但我想與其說這種戰術是蘇聯人的創造性發明,不如說是蘇聯人對現實的一種妥協——蘇聯人的坦克雖然多,但是遠不到可以隨便揮霍的地步,于是步兵就成了犧牲品,無論是防御戰中抵抗敵人的進攻還是在進攻中撕開敵人的防線,步兵承擔的都是傷亡極大的炮灰任務(當然一般來說步兵師會得到一個團或一個旅的坦克加強),與之相比德國人和西方國家都更推崇依靠強大的坦克完成這個任務。而在撕開陣地之后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組成的快速集群向縱深突入,步兵師完成占領和向兩翼擴展的任務,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一種妥協,因為蘇聯人的步兵師和炮兵部隊缺少機動車輛無法跟進機械化快速集團的進攻,所以兩種機動力不匹配的部隊必須分開擔任不同的任務。
這樣一來,如果碰上了同樣愛留預備隊的對手,脫離了大部隊孤軍突入的裝甲集群被包餃子的可能性也是蠻大的。這個問題其實和德國人的機械化集團在二戰中期進行閃電戰時屢屢吃癟情況類似,隨著交戰各國對反坦克戰術的了解,單純集中盡量多的坦克部隊就能所向披靡的想法很快就會踢到鐵板。只不過到了44年蘇德兵力對比懸殊,德國人基本上已經沒有預備隊了,蘇聯的大縱深進攻才屢屢得手,否則的話,只怕情況未必會那么理想吧?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歷史隨想者(微信公眾ID:lishisuixiangzhe),分享歷史,隨筆事件,探討過去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