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中多處寫到強盜與俠盜皆使用樸刀。 萬秀娘等被苗忠等三個強盜搶劫前這樣寫道:
大官人(指苗忠)聽得說,三人把三條樸刀,叫:'鐵僧隨我來。'去五里頭林子前等候。寫到具有俠義心腸的窮人尹宗,為了奉養老母到一個莊主去竊取財物, 不料遇到萬秀娘自殺,便仗義救了她。尹宗使的也是樸刀。忽然黑地里隱隱見假山子背后一個大漢,手里把著一條樸刀,走出來指著萬秀娘道……
'樸(pō)刀',《辭源》解作窄長有短把的刀。 《漢語大詞典》解作刀身窄長、漢語大詞典刀柄較短的刀。雙手使用。這種兵器在宋代、 元代的通俗文藝作品中屢屢出現(下面將舉例說明),卻不見于宋人曾公亮等所編著的《武經總要》的記載。
書中說:'刀之小別,有筆刀軍中常用。其間健斗者,競為異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錄。'書中繪圖介紹了八種刀。包括掉刀、屈刀、歡耳刀、掩月刀、 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獨不及樸刀,可見兵學家并不把它視為真正的武器。 它只是流行于民間、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三月詔:'川峽路今后不得造著褲刀,違者依例斷遣。 '五月,利川路轉云使陳貫言:'著褲刀于短槍干、拄杖頭, 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畬刀'。并皆可著褲。'畬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 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 民者犯眾。請自今著褲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
行。'乃可其請。
從陳貫的話中可見樸刀的另一個名字是'著褲刀', 可以掛在褲腰上。它極簡陋,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種'的'畬刀',是為農具; 如果安上了長把才是'樸刀',無怪它不能上《武經總要》。
而老百姓則因為撲刀易得而便宜所以把它作為經常使用的兵器。撲刀是能兵農并用的, 所以對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斷。樸刀是短刀頭、長刀把的,刀身無鞘,長刀把可以從刀頭取下, 作桿棒用。這一點在《水滸傳》中有細致的描寫。 在六十一回寫盧俊義到山東與梁山好漢交戰前作準備工作時: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陳師傅 微信:badaoz1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 微信號:LBTG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