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沒了,宋朝也就完了。)
1
呂文德加派士卒,彎弓搭箭對住難民,喝令退去。城下難民大叫:“蒙古兵殺來啦!”守城官只是不開城門。眾難民在城下號叫呼喊,哭聲震天。靖、蓉二人站在城頭,極目遠望,但見遠處一條火龍蜿蜒而來,顯是蒙古軍的先鋒到了……此時情勢緊急,已無遲疑余裕,郭靖站在城頭,振臂大呼:“襄陽城若是給蒙古兵打破,無人能活,是好漢子快跟我殺敵去!”……從城頭躍下,右臂一探,已抓住守城官的前胸,將他身子舉起,自己登上了他的坐騎……喝道:“快傳令開城!”那守城官性命要緊,只得依言傳令。北門大開,難民如潮水般涌入。郭靖將守城官交與黃蓉看押,便欲提槍縱馬出城。
——《射雕英雄傳》第四十四回大結局
金庸武俠有個套路:主角是假的,配角卻是真的;情節是假的,精神卻是真的。
比如《射雕英雄傳》終章,蒙古人撕毀盟約、突襲襄陽,負責守城的安撫使呂文德是個膿包,全靠郭靖黃蓉跟敵人斗智斗勇,才保住了襄陽城。
郭、黃二人都是杜撰的人物,而那個貪生怕死不敢上陣,只會摟著小妾躲在角落里發抖的長官呂文德,才是歷史上真正影響襄陽命運的人。
只不過,他在史書中的形象,比小說要復雜得多。
2
公元1234年(這個數字實在太好記了,從初一到現在就沒忘過),南宋與蒙古結成同盟軍,從南北兩頭夾擊金國,攻下最后一個城池蔡州,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
念念不忘的靖康之恥,終于洗刷了。
還沒高興多久,第二年,蒙古人便翻臉不認人,開始舉兵南侵。鐵蹄聲近,南宋朝野一片慌亂,不得不打起精神面對這個比金國更強大的敵人。
這情形,跟一百年前何其相似!那時北宋為了干掉宿敵遼國,與遼國以北的金國結盟,南北夾擊之下,遼國滅亡。緊接著金國便掉轉矛頭滅了北宋。
在三國鼎立時期,聯強滅弱往往是最愚蠢的做法。這個道理并不深奧,可惜歷史總是驚人地重復。
宋蒙開戰了。此時蒙古軍隊正處于鼎盛時期,橫掃歐亞大陸無敵手,而南宋一直給人文弱可欺的印象,蒙古人并不把它放在眼里。實在沒想到,這一打就打了四十余年,光是一座襄陽城,就打了三十八年才終于拿下。
為什么一定要拿下襄陽?
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中國東與西、南與北的交界點,歷史上凡是南北朝對峙時期,襄陽都是必爭之地。
如今,襄陽就是守衛南宋的盾牌。一旦襄陽有失,蒙軍就將一舉截斷南宋漫長的防線,控制長江中上游,滅宋便易如反掌了。
南宋朝廷深知其中利害,自從1134年岳飛從金國手中收復襄陽之后,便不斷往城里遷入人口、調撥物資、加固城防,隨時準備大干一場。
功夫沒有白費。果然,蒙古大軍攻到襄陽時,根本占不到便宜,被擋在城外毫無辦法。
正當蒙古人一籌莫展、準備撤兵時,襄陽守將們忽然踢出了一記烏龍球。
守衛襄陽的主帥叫趙范,是個貪圖享樂的庸才,手下那幫軍官為了一點小事爭斗起來,有個叫李伯淵的降將趁機發動叛變,放火燒城,搶走大批物資和軍械,出城向蒙古人投降。
一百年的苦心經營,居然在一場內訌中化為烏有。
蒙軍進駐了襄陽城,后發部隊源源不斷地向襄陽涌來,準備橫渡長江。
臨安城內,宋理宗得知消息后氣得茶飯不思。眼看自己就要淪為亡國之君,危急時刻,他突然間想到了一個人。
只有他,才能讓大宋轉危為安。
此人名叫孟珙,將門世家出身,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岳飛手下的部將。孟珙本人也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將,曾與金國軍隊多次作戰,幾乎從無敗績。
宋理宗立刻命孟珙率領兵馬,趕赴前線。
國難當頭,孟珙日夜行軍,迅速趕到襄陽。蒙軍正在編造木筏準備渡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連失二十四寨,不得不撤回城中。
孟珙很有耐心,他沒有直接下令攻城,而是在襄陽附近逡巡,把蒙軍據點一個一個拔除掉,使城內蒙軍陷入孤立。三年后,他終于找到機會,跟城內宋人取得聯系,內外呼應,一舉攻入城門,收復了襄陽。
此后二十余年,襄陽沒有經歷重大戰事,直到1264年,真正的考驗終于來了。
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
3
南宋能得到短暫的和平,是因為蒙古高層正在上演奪位大戲。
大汗蒙哥死在了攻打四川的戰役中,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成一團,誰也不服誰。蒙古人一時群龍無首,顧不上找南宋的麻煩。
打了四年,阿里不哥終于向忽必烈投降稱臣。可忽必烈心里并不輕松,這個黃金家族畢竟人丁興旺,牛人輩出,怎樣才能讓他們對自己真正服帖呢?
忽必烈想來想去,只有自己親手滅掉一個大國,才能樹立絕對的威望。
他把目光轉向了南宋。
恰在此時,南宋那邊又為他奉上了一記神助攻。
孟珙將軍有個下屬叫劉整,也是一員悍將,人稱“鐵胡孫”。孟珙死后,劉整失去了依靠,雖然在四川保衛戰中立下戰功,被升為瀘州知府,卻受到當朝官員(尤其是呂文德)的嫉妒和排擠,郁郁不得志。
真正讓劉整忍無可忍的,是深受宋理宗寵愛的權臣賈似道。這位賈大人突發奇想,要對武將們的軍費開支進行審計,一大批戰功顯赫的將領或被罷免、或被逼死,劉整害怕自己也會遭殃,便以大半個四川為投名狀,叛降了蒙古。
劉整的叛變,無異于往南宋的肋下插了一刀。
為表忠心,他向忽必烈汗連獻三條計策:一是先取襄陽,二是加緊訓練水軍,三是斷絕襄陽和樊城的聯系。
第三條計策最狠。
蒙軍之所以攻不下襄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樊城。樊城和襄陽互為犄角之勢,一旦有敵入侵,兩座城池之間互相呼應支援,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斷絕襄陽和樊城的聯系呢?劉整送上了他的終極策略:呂文德是個貪官,就從他入手!
呂文德此時正擔任荊湖制置使,手握一方軍權與政權。他本是武將出身,曾經轉戰各地抗擊蒙古入侵,屢立戰功。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培植親信,提拔親屬,還與權臣賈似道攀上關系,互相勾結,形成龐大的勢力。
這一天太平無事,忽然有蒙古使者來到呂文德府上拜訪,送給他一條極其貴重的玉帶。蒙古人的訴求很簡單,就是想在襄陽城外建一個小商品市場,讓兩國的老百姓做做買賣,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
利令智昏,呂文德同意了。
小商品市場建好后,為了防范盜賊、保護貨物,蒙古人又在市場外面修了一些土墻。這個時候,終于有人發現不對勁了。
第一個察覺的人,是呂文德的弟弟、襄陽知府呂文煥。他對哥哥說:“蒙古人行為古怪,怕是有詐。”呂文德卻大罵道:“你小子是不是想邀功啊?就算蒙古人耍詐又能怎樣?襄陽、樊城守衛森嚴,儲存的糧食可以吃上十年,叛賊劉整如果膽敢前來送死,你只需堅守一個冬天,等春水一漲,我就派兵沿江去支援你。”
呂文煥對這個哥哥兼上司無可奈何,只好命人修繕城墻,打造器械,做好萬一的準備。
直到蒙古人修好了土墻,并從土墻中殺出騎兵,在襄陽城外四處抄掠,宋人才驚覺:原來土墻只是幌子,里面藏的是軍事堡壘!
然而太遲了。蒙軍已經修建了十余座堡壘,有的建在襄陽與樊城之間,阻絕了兩城的交通,有的建在周邊的山上,切斷了襄陽與外界的聯系。
襄陽成了一座孤城。
忽必烈像
4
面對襄陽的困局,呂文德捶胸頓足:“誤國家者,我也!”不久便一病不起,在悔恨中郁郁而亡。
襄陽告急,臨安那邊也慌亂起來。朝廷先后派出張世杰、夏貴、范文虎等大將,領兵前去救援襄陽,卻打不過堡壘掩護下的蒙軍。朝廷又派名將李庭芝率軍前來增援,但李庭芝被范文虎牽掣住了,無法進軍。
就在宋軍互相拉拉扯扯時,蒙軍繼續在襄陽城外修筑堡壘,很快便圍成了一個鐵桶陣。
忽必烈意氣風發,在他看來,襄陽已經唾手可得,飲馬西湖也是指日可待。
他沒有想到,就這么一場毫無懸念的圍城戰,竟然打了六年。
鎮守襄陽的是呂文德之弟呂文煥,鎮守樊城的是范文虎之子范天順。雖然呂文德和范文虎都是渣渣,呂文煥和范天順卻有些英雄氣概,堅守城池不肯投降。
此時就像金庸《神雕俠侶》里寫的一樣,全國各地無數人想方設法、前赴后繼救援襄陽。只可惜歷史沒有小說那么浪漫,在蒙軍的鐵桶陣前,所有救援都以失敗告終。
臨安那邊,賈似道雖然行事荒唐,倒也知道襄陽的重要性。他再次向李庭芝施壓,李庭芝便招募了三千民兵,交給手下張順、張貴兄弟倆率領,要求他們攜帶大批戰略和生活物資前往襄陽,將補給送入城內。
臨行前,張順、張貴對大家說:“此行兇多吉少,不愿去的人趕緊離開,絕不勉強!”
三千死士,沒有一個肯走。
1272年,張順、張貴兄弟以三千兵力,趁漢水暴漲之際昂首挺進,沿途過關斬將,一路殺到襄陽城外。
此時襄陽已被圍困了五年,蒙軍沒料到宋人還有勇氣硬闖,被打了個猝不及防。一場激戰之后,死士們終于殺到城下,城內軍民大喜,趕緊開門迎接入城。
等到他們交接物資、清點人數時,首領張順卻不見了。
幾天后,張順的尸體浮出漢水,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身上已經被箭射成了篩子。
物資畢竟支撐不了多久,關鍵還是要想辦法解圍。
張貴與呂文煥商議之后,決定再次冒險,派人泅水前往城外范文虎的軍營,約定由張貴率領城內之兵突圍,范文虎則率精兵五千在龍尾洲接應,以求打通襄陽與外界的交通線。
到了約定日期,張貴檢點士兵時,猛然發現少了一人。
若是別人,或許不必大驚小怪,但那個人剛剛犯了軍令,被張貴按軍法鞭笞了一頓。
張貴大驚,知道計劃已經泄漏,只好下令乘夜放炮開船,殺出重圍,希望搶在敵人之前趕到龍尾洲。
張貴的軍隊眼看就要到達龍尾洲,卻發現早已被蒙軍占領,而那個說好要來接應的范文虎,看到情形不對,丟下張貴就跑了。
一場遭遇戰勢不可免。
宋軍畢竟人少,又極度疲憊,終于被蒙軍殲滅于水中。張貴力竭被俘,堅決不降,蒙軍便殺了他,把尸體抬到城門口示威。
等蒙軍退去之后,悲憤的呂文煥命人抬回張貴遺體,將他與哥哥合葬于襄陽城中。
回回炮
5
不久,蒙軍又調整了作戰方案,先是切斷襄陽與樊城的水路聯系,然后發兵猛攻隔壁的樊城。
此時的樊城,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城墻處處破損不堪,來不及修整,只能用柵欄遮擋。
蒙軍卻制造出了一種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回回炮。它能發射150公斤重的彈石,比傳統的投石機威力更大、準確率更高。
脆弱的樊城城墻哪里經得起回回炮的沖擊,很快就被攻陷了。守將范天順眼見無力回天,長嘆一聲:“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毅然自縊而死。別將牛富、裨將王福率領部分兵士打起了巷戰,重傷之后不愿被俘,縱身撲進烈火之中。
攻下樊城后,蒙古人按照慣例,把城中男女老少屠了個干凈。
襄陽徹底絕望了。
城中已經彈盡糧絕,呂文煥每次巡城,都要向著臨安方向痛哭,不知援軍何時才會到來。
從樊城得勝歸來的蒙軍,又將回回炮對準了襄陽,一陣狂轟之后,襄陽城墻搖搖欲墜。軍心民心終于崩潰了,哭的哭,喊的喊,有人跳出城外向蒙軍投降,攔都攔不住。
蒙軍統帥阿里海牙向呂文煥喊話:“你堅守孤城六年,已經打到了這個份上,也算對得住國家了。只要你歸降,我可以答應不殺城中百姓。”說完,他當場折斷一支箭作為誓約。
站在城上的呂文煥萬念俱灰,知道再抵抗也是無益,樊城悲劇就在眼前,他決定放棄。
1273年3月14日,呂文煥攜兒子出城投降,襄陽陷落。
呂文煥降蒙之后,便成了蒙軍攻宋的先鋒。呂家在南宋根基深厚,他一路勸降,效果自然顯著,為蒙軍省了不少麻煩。
只是他后來招降文天祥,被文丞相痛罵為“萬世之賊臣”時,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楊過問道:“郭伯伯,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后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
——《神雕俠侶》第二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