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軍隊
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從來就沒有過一個單一的民族,匈奴、突厥都一樣,其內部構成包含了眾多的民族成分。今天吐魯番地區的高昌政權本是一個漢族士兵后裔為主體的政權,但同樣免不了被草原民族的“同化”。從漢宣帝(前91年―前49年)時派士卒攜家屬往屯田的“高昌壁”,到460年闞伯周為王建高昌國之始,再到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這個漢族士兵后裔為主體的政權雖說一直頑強地保留著漢民族的生活習俗與傳統,但在漫長的時光中依然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
麴伯雅,麴氏高昌的第七位國王,他的祖先是從今天的甘肅蘭州一帶遷至高昌的,據說,麴姓與今蘭州一帶的曲姓人為一姓。麴伯雅在位時,突厥令其從突厥俗穿突厥服,伯雅不從,但最終在突厥的多方施壓下,不得不暫時屈從。后來,為給自秘找個“靠山”,麴伯雅想了中原的隋朝。
高昌古城
609年,隋煬帝西巡,麴伯雅領頭,組織西域27國國王,佩玉披錦,焚香奏樂,跪在道旁相迎。此后,麴伯雅又隨隋煬帝前往長安,并隨隋煬帝出征高麗。隋煬帝賜封麴伯雅為左光祿大夫、車師太守,封弁國公,并將華容公主嫁給了他。麴伯雅一到屬地,便下令全國,要求國民解辮,并改穿中原服飾。隋煬帝聽到消息后,非常贊賞,下了一道很長的詔書表示贊揚。但麴伯雅去世后,他的兒子麴文泰卻從突厥習俗繼娶了華容公主。
這件事充分說明了草原民族內部構成的“復雜血統”,誰強大了就會強令其他弱小民族遵循其風俗、穿著其衣服、變成其族人。那么,在歷史上有沒有草原民族想要遵循漢族人的風俗、穿著漢族人的衣服,想要“變成”漢族人的呢?回答當然是有。
雞鹿塞
據《北史》記載,607年,隋煬帝巡視北國,啟民可汗與義城公主上表章請求隋煬帝允許突厥,按照隋朝人的樣子穿著衣服、飾物,并且法令、器用等都和中國相同(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隋煬帝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們商議,大臣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讓突厥人按照“奏請”去做好了。但隋煬帝卻認為此事不可行,聲稱君子教育別人,不要求改變習俗,沒必要用漢族人的習俗來同化突厥。并告知啟民可汗沙漠以北沒有安靜,還要再征戰,只要你有“孝順”之心,何必改換衣服呢?隨后,在突厥的前呼后擁里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空上單于臺》。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
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
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辮擎膻肉,韋韌獻酒杯。
何如漢天子,空上單于臺?
詩中的“鹿塞”即是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的雞鹿塞,單于臺與匈奴人用來練兵的地方。隋煬帝興許被接待得有些太風光,樂過了頭,甚至在詩中有些“嘲笑”漢武帝的意思了。但到了615年,隋煬帝再次北巡時,卻被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的部隊圍在圍困在雁門。而隋末天下大亂,漢族人歸附突厥者不計其數,突厥于是更為強盛(《北史·突厥傳》: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這更加說明中華民族即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只是人們還是禁不住要問,如果當年隋煬帝同意突厥啟民可汗的請求,那會是什么樣的呢?(文/路生)
突厥騎兵
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啟人及義城公主來朝行宮,前后獻馬三千匹。帝大悅,賜帛萬三千段。啟人及義城公主上表曰:“已前圣人先帝莫緣可汗存日,憐臣,賜臣安義公主,臣種末為圣人先帝憐養。臣兄弟妒惡,相共殺臣。臣當時無處去,向上看只見天,下看只見地,實憶圣人先帝言語,投命去來。圣人先帝見臣,大憐臣死命,養活勝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突厥百姓死者以外,還聚集作百姓也。至尊今還如圣人先帝于天下四方坐也,還養活臣及突厥百姓,實無少短。至尊憐臣時,乞依大國,服飾法用一同華夏?!钡巯缕渥h,公卿請依所奏,帝以為不可。乃詔曰:“君子教人,不求變俗,何必化諸削衽,縻以長纓?”乃璽書答啟人,以為磧北未靜,猶復征戰,但使存心孝順,何必改衣服也。
義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