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是什么
固態硬盤,顧名思義就是非機械硬盤,其內部是由很多枚NAND閃存加上控制芯片組成,簡單來說,就是U盤的超級威力加強版。
而一塊固態硬盤的其核心部件就三個:閃存顆粒、主控芯片、電路板,而其中成本最高的非閃存芯片莫屬,其成本占到了一個固態硬盤的70%以上!
閃存芯片的制程類型
而固態硬盤很多人都會問,“某某固態硬盤是MLC還是TLC的?”
他們問的就是固態硬盤的制程類型,目前分為SLC、MLC、TLC、QLC
為什么這樣分?先從閃存顆粒的原理來說起,所有數據都是儲存在一個一個獨立的單元里邊,最開始一個單元只能儲存兩種電位,分為高、低電位,而后來技術人員發現好像可以再分成幾種電位“高、中高、中低、低”,就可以儲存4種電位了!(TLC就再細分一倍,一個單元儲存8個電位?。?/strong>
于是儲存容量就翻倍了!
1GB變2GB!
2GB變4GB!
下圖就是三種閃存制程類型中,
單個單元所能儲存的數據數量。
SLC:1位數據
MLC:2位數據
TLC:3位數據
那么講道理那儲存密度越大越便宜啊?理論上是便宜了,但是壽命、穩定性、寫入速度都會相應降低!
當然這也是降價的必然代價,不過好在即使是TLC閃存的壽命也幾乎能完整覆蓋你的電腦的使用壽命了。
但是,主要的問題不在這里,最嚴重的問題就在各個廠商那,市場上各種黑片、白片混雜,性能、穩定性、壽命參差不齊,上邊的理論壽命僅僅是針對全新優良閃存顆粒。
那么如果你買到的就是垃圾片?所以,這就得從一片完整的晶圓說起。
如上圖,這就是晶圓,一般有6英寸、8英寸及12英寸規格不等,晶片就是基于這個晶圓生產出來的。晶圓上一個小塊,一個小塊,就是晶片晶圓體,也名Die,經過封裝之后就成為一個閃存顆粒。
就像切割玻璃塊一樣,總是會剩下一些“邊角料”或者“垃圾料”。一塊晶圓上總有那些不合格品,要不容量不足,要不部分損壞,要不完全損壞的,原廠考慮到質量保證,會宣布這種die死亡,嚴格定義為廢品全部報廢處理。
什么是原片和黑片
晶圓生產出來后,合格的die被工廠留下繼續封裝成顆粒,不合格的die單元成為殘次品被拋棄不用。這一留一拋,就變成了所謂的的“原片”與“黑片”
原片顧名思義“原廠封裝的閃存顆?!?,一般來說都是出廠驗證合格、穩定的顆粒,如下圖的幾個示例。
Intel、美光、三星、海力士、東芝、閃迪, 其中Intel與美光有合資廠,東芝與閃迪也有合資廠,三星與海力士則是單干,SSD所采用的閃存是不是原廠芯片 ,看看是否有原廠LOGO就知道。
當然也要注意,很多造假的也會打上原廠LOGO,企圖造假。一般認準大牌,基本沒有問題(但也不是絕對,有時候大廠也用過黑片)
什么是黑片
黑片不是原廠封裝的,是下游廠商自己封裝,所以外觀看起來就很粗糙,而且往往不打標。
很多廉價的MP3、U盤,即采用黑片制作,而部分黑片已通過奸商的渠道流向SSD市場。
在原廠出廠時,黑片是規定要淘汰掉,不能流入SSD市場。但是,利益的驅使,讓這些黑片從不同渠道流入市場,這種當垃圾處理掉的廢品,價格會非常低,工廠里都是按照噸計算。
這些黑片會流向哪里呢?一些山寨SSD廠商,拿到這些SSD拆開一看,連個閃存的編碼都沒有。搜索一下淘寶,很多這種黑心廠商,SSD賣價格非常便宜,實則絕大部分閃存用得都是黑片。這種SSD不建議大家購買,使用一段時間,各種問題,掉速比較嚴重,穩定性差,反正出問題都是大問題,足夠煩人。
什么是白片
但是白片這個問題就有點復雜了,一般有兩種情況,①原廠檢查有瑕疵的顆粒,流轉到第三方廠商去封裝或打標;②正規大廠商買正規die回去自己封裝和打標,要自己的LOGO。
白片與黑片的區別
從質量上說,黑片NAND是很糟糕的,因為原廠就已經給其判了死刑,只是下游廠將其縮減容量后賣出,也就是閹割,但質量還是很差,購買這種顆粒也等同於賭博。白片NAND的品質因為沒有經過原廠檢測封裝篩選所以其各項指標均是封裝廠來控制,好壞自辨。
最后,本文因為篇幅有限,只講到了固態硬盤中的閃存顆粒,而同樣重要的“主控芯片”下次再講(詳細講的話那就太長了...)
總之大家選購固態硬盤的話,如果你實在懶得看拆解、評測、開箱等等,那就建議買大廠可靠的品牌。如果有錢盡量買大廠的MLC閃存顆粒的固態硬盤。畢竟現在市場都比較成熟了,同價位的基本性能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