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蒙古人的故鄉在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帶。12世紀末,在鐵木真的努力下,四分五裂的草原部落逐漸集結在以鐵木真家族為核心的領導之下,并組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草原部落聯盟。
“旭日東升”的草原聯盟,顯然并不滿足僅僅局限于草原一隅,而是在“財富與榮譽”的感召下,迅速發動了對外的征伐。
在蒙古人凌厲的攻勢下,盤踞于華北地區的金朝與中亞西亞地區的穆斯林王國(如花剌子模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紛紛覆滅。蒙古人的鐵騎在短時間內即掃蕩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到第四任大汗蒙哥“上位”的時候,蒙古,已然由一個松散的部落聯盟成長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
但是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流傳于中原地區的哲理之言,對于蒙古人的擴張來說,同樣也是適用的。很快,帝國的內部運作中開始奏出了“不和諧的音符”。
著力表現蒙古大汗無上權威的畫作
早在成吉思汗晚年的時候,為了鞏固財富而采取了分封土地的方法。但是利益的分配又從來不可能絕對的完美與公正。于是,就在成吉思汗病逝后不久,問題首先在他的兒子之間出現了。
成吉思汗遺囑中宣布將汗位交給二子窩闊臺,但是依據蒙古人“幼子守產”的風俗,帝國的大部分軍隊卻掌握在四子拖雷手中。這時,一旦拖雷倚仗手中兵權加以阻撓,后果將不堪設想,窩闊臺不禁為自己的處境捏了一把汗。
影視劇中的鐵木真四子拖雷
但拖雷為了維護大局,宣布擁護窩闊臺汗的“上位”,窩闊臺也表示要在死后,將汗位交給拖雷家族,內部圍繞汗位的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
可權力的誘惑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抵擋住的,窩闊臺的兒子也不會例外。窩闊臺逝世后不久,其子貴由立刻違背了“分享汗位”的約定,并企圖徹底壟斷汗位繼承權。而這自然引起了拖雷家族與一部分部落首領的不滿。
拖雷的大兒子蒙哥就是其中一員。但蒙哥明白,直接舉兵反抗的勝算是不大的。為了奪回原本就屬于自己家族的東西,他必須獲得更多的支持,因此蒙哥一面在表面上對窩闊臺家族極盡恭順,一面卻在暗中積極的聯絡窩闊臺家族的反對勢力。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貴由逝世后不久,蒙哥便如愿以償的坐上了全蒙古大汗的寶座。
蒙哥上臺后,立即對窩闊臺家族加以打擊報復,并在內部清洗之余發動了對南宋的征服戰爭,試圖以戰爭的勝利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威望。
慘烈的“宋蒙戰爭”
但蒙哥汗過早的病死于前線,使整個帝國又走到了動蕩的邊緣。就在此時,蒙哥汗的其中一個兄弟忽必烈當機立斷,由攻宋的前線返回到他設在今天北京一帶的大本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而的化解了“汗位空置”這一危機,并終止了混亂的進一步蔓延。那么,忽必烈是怎么做到的呢?
忽必烈首先調動忠于自己的武裝,逼迫自己的競爭者阿里不哥(蒙哥汗另一個弟弟)與其進行決戰。在以優勢兵力擊敗阿里不哥之后,忽必烈再接再厲,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象征性的召開了選舉其為大汗的“盛會”,并在其個人支持者簇擁下成功登上了大汗之位。
但忽必烈的“即位”,在大多數人眼里,顯然只是一場由忽必烈自編自導的鬧劇。而忽必烈的奪權并未使他獲得整個帝國的權力,反而為帝國早已潛伏的“內訌”趨勢推波助瀾。帝國的分裂已不是忽必烈個人所能挽回的了。而忽必烈憑借武力所進行的政變,更成為了他反對者對其加以聲討的借口。
在權力結構的設計方面,忽必烈重用漢族士人進行統治的方法,更讓不少蒙古貴族對此嗤之以鼻。忽必烈時代的蒙古帝國,注定要再次經歷一場血雨腥風的洗禮。
(連環畫作品中描繪忽必烈的反對者——窩闊臺家族族人海都發動叛亂的場面)
在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之時,除了要面對來自“內亞”(即中亞與今天中國的新疆)地區的窩闊臺家族等煽動的叛亂外,還要盡可能維持其自身在其他“兄弟”國家的宗主地位。“大汗”的威嚴在忽必烈時代的蒙古帝國已蕩然無存,而代替這份威嚴的,則是由忽必烈的“大元政權”與其他幾個兄弟所建立的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與金帳汗國)并存的新局面。從此,他們雖曾在“外交”上盡力維持表面的“團結”,但卻在獨立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蒙古帝國的分裂局面,至此已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