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印度更像中國,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歷史,以及由這種歷史所形成的國民心態。這種由近代的被殖民歷史與現代的國家崛起之間強烈的反差所滋生的復雜心態,屈辱與榮耀交替,敏感而又強烈自尊。
一些人士將中國人的這種心態貶稱為“玻璃心,以喻其容易受到刺激、易碎。實際上印度人所謂的”玻璃心“要遠比中國嚴重,畢竟中國在過去幾千年里都領先世界,只是在近代一百余年里才落后了,現在已經在重新走向輝煌。而印度,已經落后被”吊打“上千年。
印度政區圖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印度源于印度河文明,因而中國在提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概念時,將古代印度與古代中國、古埃及、兩河文明并列。然而事實卻是,印度河文明哈帕拉文化正是被今天印度主要族群的先祖雅利安人的入侵所毀滅。
基因研究結果表明,與雅利安人基因結構差異顯著,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達羅毗荼人才是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他們受到雅利安人的排擠,被迫從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不斷向貧瘠的印度半島遷移。今天印度半島南部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拉姆人等就是達羅毗荼人的后裔。
雅利安人入侵后,在印度河流域創造了吠陀文化,包括種姓制度在內的所謂古典印度文化都起源于此,佛教也產生于這一時期。按照公歷紀年,這一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之間。政治上,印度河、恒河流域逐漸形成了16個較為強大的國家,摩揭陀國就是其中之一,其首都王舍城是那個時代佛教傳播中心。
吠陀文化、十六國時期,印度文明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期,按照東方歷史的劇本,很快可能出現一個強國,就像中國的秦國一樣一統天下,如果是這樣印度的歷史可能完全改寫。然而,歷史并沒有給印度這樣的機會。
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入侵并征服了印度河平原,緊接著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后,又將印度收入囊中。此后的印度歷史,不斷在被外來民族征服與反征服的交替中輪換。
依靠反抗馬其頓王國入侵軍,印度人旃陀羅崛多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孔雀王朝,約為公元前324年。從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位于中亞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朝的希臘人、源自伊朗斯基泰人部落的塞種人、波斯安息帝國的安息人、源自中國的大月氏人多次入侵印度孔雀王朝,其中以大月氏人最為成功,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與繼孔雀王朝而起的笈多王朝對峙。貴霜帝國與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中國漢朝并稱為當時世界四大帝國。
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在波斯薩珊王朝持續不斷的攻擊下滅亡,在公元6世紀到7世紀之間,薩珊波斯曾統治過印度河平原。笈多王朝及后笈多王朝也不斷遭到來自中亞的大月氏后裔嚈噠人的進攻,于公元6世紀解體,印度重新陷入混亂的小國林立狀態。
公元7世紀上半期,戒日王所建立的戒日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印度北部,中國僧人唐玄奘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游印度,其留下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的第一部信史。戒日王去世后,還曾發生唐朝出使印度使臣王玄策借兵吐蕃一人滅一國的故事,攻滅了戒日王朝,將印度北部小國變為吐蕃的附屬國。
包括泰姬陵在內的許多今天印度聞名世界的古跡都是莫臥兒帝國留下的
從8世紀初阿拉伯人征服印度信德地區開始,拉開了伊斯蘭征服、統治印度的大幕。12世紀,中亞突厥人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德里蘇丹國。14世紀末期,蒙古人帖木兒在中亞建立的帖木兒帝國開始進攻德里蘇丹國入侵印度,1526年帖木兒曾孫巴布爾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時期,莫臥兒帝國達到全盛,北印度處于帝國直接統治之下,南印度也成為帝國的屬國。
莫臥兒帝國后期,屬于雅利安人的馬拉地人在今印度西南部所建立的馬拉地帝國越來越強大,大有攻滅莫臥兒帝國光復印度國土之勢,然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打破了這一進程。英國人經過一百多年的征服,將印度收入囊中,成為大英帝國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直到1947年才再次取得獨立,而從12世紀德里蘇丹國算起到19世紀中期英國滅亡莫臥兒帝國七百余年伊斯蘭王朝統治,不但使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還為兩國埋下了教派仇恨的種子。
從歷史來看,自吠陀時代以來印度在兩千余年里都被外來入侵者征服、吊打,印度歷史上能夠統一整個印度的帝國幾乎都是外來侵略者所建,這種民族、種族以及宗教的壓迫所形成的屈辱,可能也就中國曾感同身受,但其程度卻遠比中國深。
也可能正因為與中國有照同樣的經歷,印度什么都喜歡與中國比,與中國對比的失敗尤其是1962年戰爭的失敗,又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的屈辱感。因而,盡管歷史上印度的主要威脅都來自中亞、西亞,極少來自北方,但當中國崛起,中國就成為印度整個屈辱感的泄洪對象。
由此,印度輿論在中印邊境爭端中的群情激憤、絕不退讓,就很好理解了。就算印度政府中存在一些理智的人,但也無濟于事,騎虎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