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周王大軍自渭水沿江而下,出函谷。與各部族援軍會師于孟津,得甲士4萬人。而此時殷商大軍卻遠在東方征伐東夷。倉促之間,商王子辛只能征召戰俘與奴隸組成軍隊,與周王室大軍會戰于牧野。此戰商軍大敗,子辛自焚而死,自此享國600余年的商朝正式滅亡。
牧野之戰
然而此時,取而代之的周王室面臨的局勢并不輕松。殷商時代以來,商王室對四周部落采取主要是方國體系,所謂方國雖然名義上為商朝附庸國。但這些部落時而歸附,時而反叛,商王室對這些文明邊緣之地的影響十分有限。而西周代商之后,針對上述問題,采取了分封制與宗法制并行之舉。可以說這一政治制度貫穿了周朝800年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核心在于兩點:一是政權合法性出自周天子,天子為天下共主。二是諸侯各邦均為天子分封,多數為周王室后裔。這兩點看似平淡無奇,與商代方國制似乎無太大區別,中央王室對諸侯國依舊無法直接統治。但事實上這一制度卻是“暗藏殺機”。
商代方國雖名義上臣服于商王室,但實際上商王室從法理角度來說無權干涉方國政權傳承。兩者關系類似于一個大諸侯和小諸侯,并無直接從屬關系。而周王通過早期征伐商朝的政治、軍事優勢,將宗親大量分封至中原各地,通過血緣關系的紐帶,建立起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換句話說,此時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關系不再是國與國的關系,而是一個國家內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周天子也占據了法理的制高點,各諸侯唯有周天子的冊封方可獲得政權的合法性。
分封制與宗法制
分封制與宗法制無疑大大推動了華夏文明的傳播,自此之后,從中原之地到長江流域,各諸侯國唯有融入華夏文明方可獲得周王室承認,才能在列國紛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事實上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實行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絕對不亞于后世的中央集權。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文明的發展的程度還很低,文明的曙光的四周皆為尚未開化的蒙昧之地。稍有不慎,這絲微弱的光芒便會熄滅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毫不夸張的說,世界同時期很多文明之光,如亞述,赫梯等均是在海上民族的入侵中走向了衰落和滅亡。
而西周雖然在之后犬戎的入侵中走向了滅亡,但此時文明的發展已將中原諸國連成一片,華夏文明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春秋時代,周王室雖大權旁落,諸侯各國征伐不斷。但諸侯之間的戰爭是為爭奪文化的主導權而不再是文明的毀滅者。
春秋諸國
在獲得了幾百年相對穩定的發展后,中原大地的文明發展速度與日俱增,一時間涌現了眾多新思想,新技術,新制度,迎來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