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奉行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由于其重視道德修養、仁者愛人的思想,很快成為顯學之一。雖然在當時沒有被統治者所采納,但是在漢朝后其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很快成為官方的主體思想之一,最終成為主流統治思想,為我國兩千年來各方面的發展產生深遠長久的影響。
創始人孔夫子更是受到了世人的尊重與崇拜。但是由于孔子生前說過“敬鬼神而遠之”且不語亂、力、怪、神,導致許多人認為儒家是無神論,因此覺得中國在先秦時期早已擺脫神權束縛,走進人文主義,比起同時期西方那群天天講阿波羅、雅典娜的希臘佬高了好幾個邁克先生。可是當我們在故紙堆里面探索歷史的時候,發現有時理想很豐滿,現實是很骨感的。
先師孔子
孔子死后,其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行編輯成了《論語》一書,里面記載了孔夫子的思想主張和價值觀念,是研究孔子以及儒家的一手資料。當我們翻開論語時,發現孔子雖然不語“神”但是不代表他不敬“神”。孔子對祭祀十分看重,他認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必須要重民、食、喪、祭等四樣東西。而祭祀的要求也非常高,他明確地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祭祀神的時候要如同神在你身邊一樣,并且贊美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也就是說平時吃穿簡單,但是祭祀鬼神的時候必然要穿著最華美的衣服和最豐盛的食品去祭鬼神。這說明了孔子并非無神論者,恰恰對鬼神是十分虔誠的。而且還很信仰天命,甚至說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而在《史記》里,我們也可以得知孔子小時候也很愛擺弄祭器模仿大人祭祀。
孔門十賢
入漢以后,儒家學說經過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地位大大提高,逐步成為了官方的統治思想之一,研究五經的經學是當時一門熱門學科。可是到了兩漢之際,戰亂頻發,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讓儒生不斷宣傳自己受命于天,又是啥開始發展出了讖緯之學,這門學說吸收了巫術、占卜等民間方術,許多經學家模仿巫師和方士的謎語式預言解讀經書,儒學開始走向神秘化,出現了許多注解經書的緯書。而儒生為了合乎統治者需求,開始在著作緯書的時候了大規模的造神運動,也編寫了大量的神話骨髓。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魚龍河圖》記載九天玄女下凡幫助黃帝打敗蚩尤,而我們都知道在之前的《山海經》里,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天女則是旱魃。再比如就是《遁甲開山圖》里記載“有巨靈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這位叫巨靈的創世神則是后來被認為是盤古和《西游記》里的巨靈神的原型。而且讖緯學派也開始對孔子進行神化,把各路神仙和神話都強行納到孔子的名號下,甚至還說孔子是五色帝之一的黑帝的兒子。可見儒學在漢朝之時已經神秘化,不僅信神甚至還造神。
九天玄女最早出現于緯書記載
對于儒,人們一直以來都在爭論他到底是不是宗教。一方面認為儒家沒有什么天堂地獄、因果輪回之說,也沒有神仙體系,所以不是宗教;另一方面,則認為有專門的祭祀場所,孔子被神化而且有特定的一套儀式,因此是宗教。當然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儒家和道家一樣在先秦時候只是一種思想流派并無太多宗教色彩。漢朝以后,董仲舒結合了道家、陰陽家的思想,發展出了天人感應學說,使儒開始脫“家”入“教”逐步宗教化。經過兩晉六朝隋唐的三教合一的趨勢后,儒家也逐漸吸收佛道的修行方法,完善了其宗教的特征。信奉“天地君親師”,把封建宗法制度和神秘的宗教世界觀很好地結合起來,提出了“理生萬物”。甚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雖然缺乏宗教的外在特征,但卻具備宗教的本質。可以說不是宗教卻近似宗教。其信奉的天可以說是至高神,也有著類似佛道修煉那樣的求理的要求,以及三綱五常的教義。
大儒周敦頤對太極的研究也很深刻
儒家學說可以說是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的主體,深刻影響我們兩千年來的思想觀念、塑造我們的性格、陶冶我們的情操。同時也為我國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可以說見證著我們的輝煌。
但是我們看待我們的傳統思想時候,千萬不可以用今人的眼光去過分解讀古人。更不可以把現代的東西往古代上套,強行讓先賢擁有現代思想,證明自己領先別人幾千年,這是歪曲先賢的想法,對古人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