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歷史的人會發現,明朝在抗擊北方蒙古族的侵擾之時有時會說瓦剌,有時會稱之為韃靼。明朝對于蒙古有此兩種稱謂,那他們之間有何不同可能有的小伙伴不甚明了吧。
歷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古代兩分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來為東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為主)。
瓦剌簡單來說是指西部蒙古族,清朝稱漠西蒙古。“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鄰近者”。明前期,瓦剌活躍在蒙古高原歷史舞臺上,明廷賜以漢文官印,命其統轄諸部。后經多次進貢,確定了主權關系。明朝中葉,也先時期。瓦剌在也先帶領下,打敗東蒙古,短暫統一蒙古一段時期,此時其勢力所及,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中原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也先與其弟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但對外西侵謝米列契地,并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也先之后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脫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于準噶爾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后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布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洼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清朝,瓦剌分為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韃靼的稱呼在早期歷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時是明朝對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與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對立,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含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阿速(奧塞梯人)等部。其人自稱蒙古,明朝稱其為韃靼,1388年北元后主脫古斯帖木兒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爾殺害后,去大元國號稱蒙古,明朝稱韃靼。北元政權崩潰后,部落離散,互相攻伐,早期被瓦剌擊敗,瓦剌太師也先死后分為多個不相統屬的部落,中期達延汗短暫統一各部,達延汗死后又現于分裂,后俺答時期藏傳佛教傳入,部分部落與明和解聯盟,末代林丹汗敗亡后漠南并入清朝。自明宣德年間開始蒙古各部開始南遷,至嘉靖末年最終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