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夏、商、西周)時,文字的普遍使用和戰爭經驗的積累,是軍事思想產生最原初的客觀條件。甲骨文、金文及早期典籍(如《尚書》、《易經》、《詩經》)對軍事問題均有不同程度的探討,專門性的軍事典籍如《軍政》等更是為傳統兵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及至秦漢,兵學的發展開始重視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并趨向于理論的整合,也出現了兵書整理和兵書學流派。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更是以漢成帝時期的整理成果為基礎,對中國兵書進行了大規模的著錄和分類。它共分為兵權某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4大類,這基本上構架了兵學的理論范疇與層次,規范了兵學發展的方向。
除了名垂千古的《孫子兵法》之外,還有一些兵書如彗星劃過,在久遠的時空有過耀目的劃痕。它們是中華軍事文化的結晶,整個中華文明史也自有它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