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鞍的制作,是木工、皮毛、金屬,甚至刺繡等多種工藝的綜合。
對于蒙古馬鞍的長處,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韃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論述:“其鞍轡輕簡,以便馳騁,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傷;鐙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鐙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斷爛,闊才逾一寸,長不逮四總,故立馬轉身至順。”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蒙古馬鞍具的制造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有自己生生不息的傳承人。蘭州的景泰藍馬鞍、多倫馬鞍、科左后旗的軍鞍,都曾經是當時的名牌。科左后旗制作的馬鞍,曾經支持過僧格林沁消滅八國聯軍。
馬鞍的原料一般多用樺木。樺木砍倒以后,一般要干燥三四個月才能使用。一副馬鞍一般只用四大塊材料,兩塊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兩塊U型的叫前鞍鞒和后鞍鞒。用常人的眼光來看,把這四塊木板對在一起就行了。但是,這里有個角度、寬窄、弧度的問題,而且在做的時候不斷地變化,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般容易。民間沒有模具和機器,全憑匠人的眼力和經驗來完成,可以說是一種絕活。這也是民間手工藝的神秘性和個人風格所在。
用各種各樣的手錛子和木銼做出雛形以后,就可以固定在一個地方把縫隙膠合。等膠干透,在前后鞍鞒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前面打8個眼,后面打10個眼。每兩個眼里,貫進一道濕牛皮釘,等到濕皮釘一干,就把它們硬繃繃箍成一個整體。后面所以要多打兩個眼(也就是多加一道釘),因為后鞍鞒下面承受著人們臀部的壓力,比較吃緊。左右鞍板的前后,還要各打4個眼,用來穿綴捎繩。左右鞍板前面各打一個方形大眼,用來穿綴馬鐙。后面鞍板左右各打一個眼,里面穿出繩環,準備將來連接后鞦。染色和油漆是最后的一道工藝。
這樣做出來以后,還是一副裸鞍,遠遠達不到能夠使用的程度。它上面要包起來,下面要襯上屜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捎繩,才能成為一副完整的馬鞍。這些東西看上去簡單,卻十分科學,處處閃爍著游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統一,科學與審美的結合。
大韂是香牛皮做的,上面有軋出來的各種民族圖案,呈現一個大u形,上端就用捎繩挽個疙瘩,固定在鞍板前后兩個地方,不用另外打眼。挽疙瘩的地方嫌不雅觀,上面罩上一個銀鞍花,蒙古語叫著巴阿孛爾。沒有大韂,騎士的腿就會直接接觸馬肚,讓馬汗把衣袍打濕。
馬鐙由鐙繩和鐙盤組成,鐙繩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樣子很像人們的褲帶,一端有帶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據騎士的腿長腿短,隨時加以調整。為了防止鐙繩磨著人腿,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絨把它蓋上,漢語把它稱之為小韂或者夾墊。小韂要用兩個銀泡釘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絨下面,這種銀泡釘,也叫達羅勒嘎。小韂上也有圖案,或刺繡或壓成。捎繩的一面,前后一般是8根和16根。
人騎馬的時候,還可能在褡褳里多少裝一點東西,同時馱在馬身上,為了防止褡褳在人上、下馬的時候帶下來,或者人不騎馬的時候掉下去,就要用捎繩把它們捆上。
一副馬鞍上,必須配備兩條捆肚,帶扣環的捆肚都在左面,右面的皮帶上面有窟窿眼,或者用皮條辮成,以便像人的褲帶那樣隨時可以捆緊。這樣馬鞍子才能穩穩地搭在馬背上面。跑上二三十里以后,一般還要緊一次捆肚。在蒙古語里,左邊和右邊的捆肚叫法還有區別,左邊有帶卡子部分的叫奧楞,右邊沒有帶卡子的部分叫哲里木。
馬鞍的下面,靠著馬背,一定要備兩層氈子,一軟一硬,稱之為鞍屜,鞍屜有保護馬背的作用。下面的軟屜,不裝飾。上面的硬屜,也要納出各種好看的花紋。鞍屜與馬鞍不相連接。蒙古族散布的地方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地理、文化背景和周圍民族的影響都不同,表現在馬鞍上面,也顯得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山區的馬鞍,一般都帶有后鞦,防止下山時馬鞍向前滑脫。
巴爾虎的馬鞍,前后鞍鞒低,底座寬大,銀飾用的特別多,圖案細致。馬鐙比別處大一些,因為巴爾虎冬天寒冷,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氈靴,鐙小了腳蹬不進去。有的地方,即使一個部族,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異。就是一戶人家,平時和喜慶那達慕上使用的馬鞍,也有樸素和華麗、廉價和昂貴的不同。
賽馬用的馬鞍,與平時用的大不相同。好多參賽馬上備的屜子,只用單層氈子做成,用布掛面,樣子有些像婦女們用的護耳。捆肚也只有一道,有的小孩騎參賽馬,根本不備馬鞍,只有一塊屜子,千方百計減少馬背上的負擔,以便讓它的速度發揮到最佳狀態。
在以駿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不論王公貴族和普通百姓,都把馬鞍看得非常重要。為了做一副稱心如意的馬鞍,他們甚至要準備好多年。一副普通牧民的馬鞍,好一些的也能抵得上幾頭帶犢乳牛、帶駒騍馬的價格。
每當做成一副好馬鞍的時候,就要選擇良辰吉日,把左鄰右舍和親戚本家請來,大擺宴席,加以祝贊。祝贊人手捧哈達,讓主人牽著那匹備好新鞍的駿馬,把馬鞍的所有部件,都要一一抹畫,一一祝贊。
而后讓主人騎上這匹備有新鞍的駿馬,朝他今年春節踩出的福路方向,耀武揚威奔馳一番。回來以后,要給他嘗鮮奶,把哈達拴在捎繩上,然后入席跟大家一起歡宴。參加祝贊馬鞍的本家鄰居,也要手頭帶點禮品。各地的馬鞍祝詞千姿百態,宴會的風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一天就可以結束,有的地方要持續兩三天。
牧人的馬鞍,平常可以放在外面,晚上和下雨的時候放在家里。跑過長途的馬鞍,不能馬上卸下。等馬落汗休息好以后,才把馬鞍取下來,后鞍鞒朝下、前鞍鞒朝上豎起來放在地上,把大韂和鞍屜(鞍屜要另外拿出來)向兩邊展開,以便盡快晾干被馬汗浸濕的鞍具。前鞍鞒如果朝下放置,好像讓馬頭沖下一樣,這是一種不吉利的表現。
馬鞍忌諱讓孩子空騎上去玩耍。跨越馬鞍,據說容易打梁(脊梁被馬鞍擦傷)。正要備上馬鞍出門,突然有一個什么事情走不成了,那么起碼要踩一下鐙盤,才能把馬鞍去掉。否則,破神爛鬼就會騎到馬背上面作祟。當然這種做法,可能含有一定的迷信觀念,但是也可以看出牧人對騎馬的慎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