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能寫出《孫子兵法》的人物,應該是一個名滿天下的百戰將星,可是我們要想從史書中找到孫武的輝煌事跡,則會非常失望,因為史書對于孫武的記載實在是太過簡略。詳細記錄了春秋歷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以及《國語》當中,吳王闔間、伍子青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們的事跡也都比較詳盡。
可是我們翻遍《左傳》和《國語》,根本找不到孫武的名字。戰國諸子百家著作中,偶爾會提到孫武,不過也是寥寥數語,言之不詳。而戰國時期又出了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后代。我們知道,古人經常喜歡用“子”這個尊稱,就像孔子、孟子。孫武和孫臏,在史書上都可以被稱為孫子。而且孫臏的事比較詳細,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史書上所說的孫武,其實和孫臏就是一個人。這一下,關于孫武這個人物的生平事跡,就顯得更加混亂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孫武晉見吳王闔的故事,尤其著重記錄了孫武訓練宮女那個事。但是說到孫武為吳國滅楚所立的功勞,只有簡單的幾句話:“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從這種類似場面話的言語當中,我們也根本看不出孫武究竟立了多大功勞。司馬遷還記載到,孫武的后人孫臏也有一部兵法著作傳世,一般稱之為《孫臏兵法》。
不過在漢朝以后,《孫臏兵法》就失傳了,于是很多人干脆就認為,孫武和孫臏就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兵法》。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深通謀略。他曾經和龐涓一起從學于鬼谷子。龐涓學成下山,到魏國當了大將,深得魏王信任。后來龐滑聽說孫臏在老師那里學了一套《孫子兵法》,論才學已經在自己之上了,就十分忌憚。
他先是把孫臏騙到魏國來,佯裝要把孫臏引見給魏王。暗地里則向魏王告狀,說孫臏暗通齊國,欲對魏國不利。于是魏王大怒之下, 就把孫臏的膝蓋骨剜了。后來孫臏靠著裝瘋賣傻,才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之下來到了齊國。在齊國,孫臏得到重用,他與齊將田忌一起策劃、指揮了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魏國。孫臏晚年潛心著書立說,除了自己寫了一部兵法以外,還將老祖宗孫武的兵書進行了整理。
由于《孫臏兵法》的失傳,歷代都有人懷疑孫臏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而孫武則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近現代的很多大學問家都持這種觀點,還寫了一大堆考證文章來證明這個事。較早的詳細記錄孫武故事的書籍,是漢代的《吳越春秋》。由于漢朝距離春秋時代還不算太遙遠,所以我們一般也把這本書當作有一定史料價值的作品。
但是嚴格地說,《吳越春秋》的性質,就相當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說,是一種以歷史為依據的文學創作,而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史書。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在漢代,關于孫武其人的身世事跡,就已經非常混亂了。孫武到底是什么來歷,他都有過哪些輝煌戰績,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司馬遷為寫《史記》,走南闖北,收集了非常多的材料,可是寫到孫武的時候,仍然謹慎地下筆,沒有描述孫武的戰績,只是確定《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是孫武所作。對于孫武的出身,也只是說來自齊國。可是到了后來,關于孫武的各種傳說越來越熱鬧。先是東漢史書《漢書》中,對《孫子兵法》篇幅的記載變成了八十二篇,比《史記》中說的十三篇擴大了好幾倍,以致這個矛盾到現在都是一個公案。
當代還真有人宣稱過發現了所謂的“《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不過據說不怎么靠譜。再往后,稀奇古怪的事情就更多了。《史記》當中都沒有記載孫武的爸爸是誰,可是到了《新唐書》那里,把孫武的爺爺都找出來了。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孫武的爺爺叫孫書,來源于齊國的貴族田氏。后來齊國發生內亂,為了避難,孫家就離開齊國,跑到吳國發展了。
《新唐書》是宋代人編寫的,距離孫武那個年代已經過了1000多年。漢朝人司馬遷都沒有說清楚的事情,宋朝人卻能說清楚,這還真是怪事。可是好不容易有一本正經的史書記錄了孫武的家世,很多人就如獲至寶,把這個記載當成孫武的檔案,編了一大堆孫武的成長史出來。殊不知,并不是史書上記錄的東西就都可靠。
既然家世與生平都難以確定,那么關于孫子的故里在哪兒,也自然不能確定。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地方都在爭孫子故里之名號,口水仗打得不可開交,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以說,孫武的身上謎團一大堆:家世之謎、成長環境之謎、生平事跡之謎、故里之謎、著作是十三篇還是八十二篇之謎、和孫臏的關系之謎,等等。這些問題,在當代經過眾多學者的考證研究,有很多也依然不能確定。
看來,要想從傳世的文獻史料上尋找孫武的詳細生平,是非常困難了。難道我們就只能靠一些傳說故事來了解這位兵圣了嗎?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