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滅亡夏朝之后,打破了原有的社會規則,選擇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成為姬發很頭疼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夏商兩朝都沒有給出合理答案,世襲制與禪讓制的巨大差異讓姬發也不可能照搬堯舜禹的制度。
總結前人的經驗,洞悉夏商滅亡的根源,姬發終于有所感悟。姬發在商朝基礎上另辟蹊徑,采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政治體系:宗法制與分封制。
夏商兩朝的滅亡,問題首先出在自身,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就拿商朝來說,王位的繼承規則是兄終弟及制,這就讓許多原本跟王位八竿子打不著的王子有了即位的可能,爭權奪位愈演愈烈,致使長達九代人不得安寧。
每當新王即位,又都熱衷于搬家,借以擺脫前任的影響,可是帝王搬家沒有說準備個行李箱,說走就走的,勞民傷財是少不了的,長此以往,商朝的國力逐漸衰弱,幸好商朝后期止住了。
看來兄終弟及制不可取,商朝末年,商朝開始采取嫡長繼承制,這也是為什么在一母所生的微子啟和紂王當中,帝乙放棄了微子啟而選擇了紂王。
周公旦完善了嫡長繼承制,嫡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兒子,嫡長繼承制簡而言之就是嫡長子擁有一切,包括父親的留下的爵位、財富、封地。其他的兒子只能降級處理,比如天子的兒子除了嫡長子以外,其余的成為諸侯,一代一代降級,再到卿大夫,直到“士”這一最低等級為止,再往下就是平民。如果嫡長子不能即位,按照順序往下排,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輪到庶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對于一個王子而言,有沒有才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哪一個母親生的,如果不是正妻所生,帝位什么的,就別做那個美夢了,不過,即使降級成為諸侯也算不錯。
嫡長繼承制不僅僅在天子家實行,各諸侯、卿、大夫爵位的繼承,財富的分配都按照嫡長繼承制。這一制度又被完善為宗法制度,有效地保證了王室內部的秩序,同時也減少了爵位、財富的外流,環環相扣、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加強了對平民和奴隸的統治。
內因解決了,接下來找外因,如果刨除自身問題,夏商滅亡最大的因素恐怕是沒有堅定的附庸的支持,即使有,要么數量太少,要么實力太弱,不足以鎮壓叛亂,拱衛首都,總之,在商朝陷入困境時,附庸沒有幫上忙。
權衡利弊,姬發決定采用分封制,授予諸侯國以土地、人民、爵位,讓諸侯國擁有軍隊各守一方,共同維護天子的權威。
爵位相當于天子授予的鐵飯碗,只要天子不倒,子孫后代就餓不著,所以爵位也特別搶手。
周武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是拿來做慈善的,什么人能夠拿到這張永久飯票呢?總體而言分成四大類,公侯伯子男五級。
第一類,上古圣賢帝王的后代:黃帝、炎帝、堯帝、舜、大禹、和商湯的后代。
第二類,王室成員。包括周太王季歷的兄弟后人;周文王姬昌的兄弟以及周武王姬發的兄弟。
第三類,重要功臣。例如異姓功臣姜尚,同姓功臣召公。
第四類,重要方國。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方國,以周王室的名義重新加以承認。
《國語》記載周襄王曾說過:“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通過與周王室的親疏關系不同,以及在滅商過程中立功大小,姬發確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依次遞減。
第一級,公爵諸侯國:黃帝后裔封薊國,炎帝后裔封焦國,堯帝后裔封祝國,舜后裔封陳國,大禹后裔封杞國,商湯后裔(紂王兒子祿父)封宋國。除此之外還有周武王的叔叔虢仲封東虢國,虢叔封西虢國。
第二級,侯爵諸侯國:主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三弟叔鮮封于管,四弟周公旦封于魯(因輔佐武王、成王,未就封),五弟姬叔度封于蔡。另外,為了表彰滅商過程中姜尚立下的大功,特別封姜尚齊侯,定都營丘。
第三級,伯爵諸侯國:周武王的異母弟,其中六弟叔振鐸封于曹,七弟叔武封于成,八弟叔處封于霍。周同姓功臣召公姬奭(shì)封于薊,建立燕國。
第四級,子爵和男爵諸侯國:爵位較低,主要封給一些遠系親屬和東夷南蠻的方國。
《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只是周朝開國之初進行的分封,如果把后來的分封都算上的話,將遠遠超出七十一國。通過分封制,周朝呈現出一家獨大,小國林立的局面。
分封制給上古帝王的后代以最高的爵位,讓他們在居住地立國,分封之初風光的很,但是實力一般,完全依賴周天子的庇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小國也很快被吞并,這幾個諸侯國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在之后的稱霸戰爭當中連個配角都算不上,頂多算個跑龍套的,很難給后人留下印象。不過有一個國家倒是例外,因為有個閑著沒事瞎操心的人貢獻了家喻戶曉的成語,連帶著讓后人記住了這個國家,而這個成語是“杞人憂天”。
分封偏遠難以控制的地區,讓當地民族實行自治,不要給周王室添麻煩。
實際上,對于方國而言,周天子的分封意義并不大,各國所擁有的土地、人民、財富并不是周天子贈與的,而是一代一代人千辛萬苦打下來的,比如楚國,歷史比周朝還早,有沒有周天子的分封,楚國都在。周天子的承認讓雙方達成一種睦鄰友好,同時又互不干涉的默契。
周天子占據了鎬京和洛邑兩塊最大最富庶的地區,同時姬姓諸侯國拱衛天子,重要功臣的封國如齊魯管蔡燕衛等國占據戰略要地,控制邊疆以及交通要道。
分封制的設計堪稱完美,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了,諸侯造反怎么辦?
盡管諸侯國被周天子拆的七零八落,但是威脅始終是存在的,尤其是那些異性諸侯國和方國。
話說回來,周朝原來不也是商朝的諸侯國嗎,造起反來可沒顧得上那么多,所以僅從道德上約束諸侯國事倍功半,必須有足夠的力量震懾諸侯國,讓諸侯國即使想造反也不敢,也不能。
最具有威懾作用的非軍隊莫屬,于是周天子規定天子擁有宗周(豐京鎬京)六師,成周(洛邑)八師,以及收編的殷八師,共二十二師,合計十余萬人。到了諸侯國這里,軍隊數量大打折扣,平時也不打仗,要那么多軍隊干嘛?大國地盤大,需要的人手多,可以理解,擁有三師不過分,次國二師,至于小國,領土那么點,要那么多軍隊也養不起,一師吧,留著看家護院。為了保證周天子的絕對安全,防止諸侯學習武王姬發以閃電戰滅掉商朝的手段,分封時,姬發注意到了這一點,越是靠近周天子的封國地位越高,但是領土面積和實力卻越小。
諸侯國的一切都是我周天子給的,所以你們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天子鎮守疆土,天子出征,諸侯要隨從作戰,另外諸侯還要定期朝見天子,按時繳納財物賦稅,優先滿足天子的需求。
縝密的分封制安排,既安撫了上古帝王后裔,邊遠地區方國,又封賞了姬姓子孫和功臣,皆大歡喜。同時通過多級拱衛制度,周天子處于同姓和功臣諸侯國的層層保護之中,帝位得到了保障。
分封制層層設計的初衷是諸侯國拱衛天子,然而一旦天子權威不再,諸侯國的實力躍居天子之上,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周天子所分封的眾多諸侯國,經過大浪淘沙般的沖洗,所剩者寥寥無幾。諸侯國經過多年攻伐,野性逐漸暴露,原本溫順聽話的狗,最終成為吃人不吐骨頭的惡狼。
從狗到狼的轉變,從分封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能否成為勝利者活下去,就要看轉變的速度和能力。
分封制確立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對天子畢恭畢敬,但是這種恭敬是不可逆的,一旦周天子跌落神壇,變的觸手可及,很有可能會被自己親手培養的惡狼撕碎、分食。
周天子跌落神壇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殘酷的吞并戰爭一觸即發,新的混戰即將開始,爭霸的序幕正緩緩拉開,留給所有人的時間都不多了。
經過春秋戰國,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讓世人意識到,不管分封制的初衷多么美好,戰亂是免不了的,所以后世對于分封制越來越謹慎,直到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封爵不封國,有爵位可以按規格領工資,但是沒有獨立的王國。因為分封制種下分裂的種子,最終一定會長出戰爭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