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回眸一瞬,積雪百里”,唐代池鹽的生產和技術改進

唐代的食鹽主要包括海鹽、井鹽和池鹽三種。

其中,海鹽產地主要是山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煮海為鹽;井鹽主要來自蜀中四川盆地,產量較少;池鹽分布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一帶,也就是唐代的河東道、關內道、隴右道三塊區域。

《新唐書》中記載有池鹽十八處,現代專家統計有二十余處。其中西北、西域池鹽主要是自用,山西蒲州池鹽產量最大,主要供應京城。山西池鹽被稱為“兩池”,也就是河東鹽池。(“解鹽hài yán”說的就是河東鹽池,但此稱呼是宋代才開始有的)

【千古中條一池雪】

河東鹽池南為中條山,北為涑水河,是一個天然咸水湖,兩個巨大的鹵水池相連,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3-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現在是旅游勝地,號稱“中國死?!?。

河東鹽池的利用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炎帝時期,有專家認為傳說中黃帝、炎帝阪泉之戰就在這一區域。附近有個蚩尤村,現稱從善村,村中有一蚩尤冢,故老相傳鹽池中的鹵水就是蚩尤血。

三皇五帝時期的都城都離此不遠,無論是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鹽池附近。在交通不便的上古時期,政治中心要圍繞鹽這個關鍵物資來建設的,鹽被稱為“國之大寶”,河東鹽池也有“千古中條一池雪”的說法。

河東鹽池雖然歷史悠久,但利用技術相對落后,食鹽當中仍然有硫酸鎂等雜質存在,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苦”。

小說《唐磚》中說初唐時期食鹽是塊狀、黃色,又苦又澀,這就是傳統制鹽技術制成的石鹽(巖鹽),甚至是直接從鹽湖鹵水池中撈出的自然結晶食鹽。

巖鹽或者石巖,純凈的無色透明,含有雜質的就是淺灰、黃、紅、黑色。在沒有去除雜質的制鹽技術之前,這是人類能夠利用的主要食鹽資源。

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河東鹽池都在發揮作用,但技術上并沒有明顯的改進。隨著兩千多年不斷對自然形成的食鹽結晶進行打撈,食鹽產量開始下降。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水經注》中記載,最晚在北魏時期,已經開始了引水曬鹽,通過日光、風力等自然手段蒸發鹵水,擴大了食鹽的產量,這就是“墾畦澆曬”制鹽技術,應該是曬鹽法在世界上最早的應用。

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咸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水經注》)

【自然現象帶來的唐代的制鹽技術創新】

到了唐代,曬鹽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通過在曬鹽過程中加入淡水,產出雜質更低、苦味更小的食鹽。

分析這種技術的起源,應該是引水曬鹽的過程中遇到下雨。本來下大雨的話,曬鹽過程將會延長。但根據雨量不同,產出的食鹽產品品質也有區別,有些苦澀味道減少,成了優質的上品食鹽。估計是雨水改變了食鹽的結晶環境,部分雜質與食鹽氯化鈉自然分離,結晶出來的食鹽成分更單純,苦味自然就小了。

乳鹽是制鹽過程中自然結晶的漫生鹽的一種,“其狀鮮麗”。自然環境提供的雨水會形成各種漫生鹽,出鹽時剛好下小雨的雨水鹽為上品,顆粒鮮亮,青鹽就是雨水太多。

《全唐文》中有記載,中唐德宗時期宰相韓滉曾負責鹽鐵事務,曾經上表把解縣、安邑兩池產出了“乳鹽”當作祥瑞,“臣頃進漫生鹽,故老相傳,已稱靈瑞。今乳鹽新出,特表非常。伏請薦於清廟,編之史冊。”當時的唐代宗很是高興,把鹽池賜名為“寶應靈慶池”,還立了石碑,現在保存在山西省運城市博物館。

我們的先人們發現了這種現象,雖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通過加入淡水模擬自然界下雨的環境,形成了這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鹽技術,制成的鹽叫白鹽。

(青海湖青鹽)

【如同種莊稼一樣的唐代制鹽新技術】

根據唐人記載,改進的“墾畦澆曬”制鹽法分治畦、引水養鹵、曬制成鹽三個步驟。

治畦就是挖坑。

每家夫役管理一塊鹽田,每塊鹽田百畝(合今畝31.2畝),九塊鹽田為一井,十井為一溝,鹽田之間用土埂隔開,中間有引水渠,各溝之間有道路。鹽田中容納鹵水的池子深一尺,以利于水分迅速蒸發。(后世宋代鹵水池深度僅2-3寸,需要更加精細的管理)

引水養鹵,主要是控制鹵水和淡水的比例,也就是“咸淡得均”,并非越濃越好。

鹵水和淡水被稱為主水,有主就有客,鹽池之外的洪水被稱為客水。由于洪水對制鹽影響很大,有說法是“未治鹽,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一旦洪水漫過鹽田,對制鹽生產的影響不是一天兩天的,因此鹽田周圍的水利工程必須非常完善,既要避免洪水進入鹽田,又要在鹽田內淡水存量不足的時候進行補充。

唐代對制鹽技術最大的改善就在于添加淡水來去處食鹽中的雜質。河東鹽池含有成分較高的硫酸鎂,添加淡水的作用是少量降低鹵水溫度,使溶解度較低的硫酸鎂和硫酸鈉先行結晶析出,之后隨著水分的蒸發,氯化鈉再結晶析出,兩種固體上下分離。

曬制成鹽,是借助陽光和風力,使鹵水快速成鹽。

曬制成鹽過程中日照是最主要的,另外“鹽南風”是另一個有利條件。宋代沈括記載“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其勢發屋拔木,幾欲動地。”而且這種大風只在這個區域出現,溫暖的南風吹來,鹽田上漂浮的水蒸氣被吹走,肉眼就能看到食鹽結晶的出現,“一夕成鹽”。柳宗元一句“回眸一瞬,積雪百里”,說的就是這一奇景。

而如果曬鹽過程中來了東北風或者是西南風,鹵水就會變成粥狀或者塊狀,味苦,都屬于質量不合格的產品。

另外,長期曬鹽之后,會在鹽池底部形成“硝板”,這是一種礦物結晶集合體,表面堅硬如同石板,下面有蜂窩狀空隙,可以認為是鹵水在制鹽過程中各種雜質的集合體,鹵水可以在硝板上下自由流動。季羨林先生《中國鹽文化》一書中說明了硝板的三大作用,意思是能夠加速食鹽生產、降低雜質。

總之這個過程和種莊稼一樣,開墾土地、小心灌溉、關注天時,鹽民就如農民。

【唐代池鹽管理和鹽法變革】

唐代對河東鹽池非常重視,不但在周邊興修水渠、堤壩、蓄水池等水利工程、疏浚河流之外,還圍繞鹽池一周建筑了類似圍墻的“壕籬”,后來宋代、明代又進行了完善,相當于建成了一個面積130平方公里的城池。形成了一個“池外有墻、墻外有堰,堰外有灘、灘外有渠”的防洪蓄水體系。

河東鹽池也見證了唐王朝鹽業制度的改變,從唐王朝建立到盛唐,唐王朝對鹽業是不收賦稅的,“皇家不賦百三十載”,地方上每年把一定數量的鹽當作貢品送到長安即可,這種寬松的管理方式促進了初唐制鹽技術的發展。盛唐時期開始收取鹽稅,但被安史之亂打斷。

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對鹽法進行了改革,先是第五琦的方式,“民制、官收、官運、官銷”。之后是劉晏又進行了改進,“民制、官收、商運、商銷”。劉晏的方式不影響普通鹽民的利益,又調動了鹽商的積極性,國家也能得利。雖然食鹽價格上漲了不少,但覆蓋的區域更大了。為了避免商人哄抬鹽價,劉晏還設立了“常平鹽”來防止商人囤積。

河東鹽池在中唐憲宗元和年間“每歲收利納一百六十萬貫”,占當時全國鹽利六百萬緡的近三成,占全國稅收的八分之一左右。按每斗三百文計算,當時產量高達五十萬斛(石),其中只有一萬斛要送到京城,其他輸送給周邊地區。雖然唐王朝有明文規定河東鹽池只能供應周邊及關中地區,但實際上營銷范圍遠達河北、河南、甘肅、湖北等地。按中國古代地方官和地方大豪的一貫行事作風,估計還有不少瞞報的產量。

后來鹽法逐漸敗壞,唐末掀起農民起義大潮的王仙芝和黃巢都是私鹽販子或鹽商出身,鹽支撐了唐王朝的后半程,最后也毀在了鹽上。

參考資料:《新唐書》、《冊府元龜》、《全唐文》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食肴之將話食鹽
鹽的開采加工
遼南鹽業史話
不可思議鹽景觀
【曹同慶】 那 年 那 月
河東鹽文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横山县| 印江| 长汀县| 福贡县| 永昌县| 乌什县| 民丰县| 敦化市| 如东县| 台中县| 芷江| 交口县| 边坝县| 大同县| 偃师市| 贞丰县| 武强县| 镇江市| 东莞市| 聂荣县| 伽师县| 措美县| 法库县| 寿宁县| 乐陵市| 双峰县| 凤翔县| 博客| 手游| 朝阳县| 福建省| 沂南县| 翁源县| 甘南县| 海门市| 通州市| 湾仔区| 福鼎市| 延庆县|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