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女織而衣, 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 氏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 內行刀鋸,外用甲兵。
一-《商君書畫策》
母系氏族公社進入繁榮期又延續 了幾千年后, 生產工具被制作得更加 銳利適用,分類也越來越細致,在此基 礎上,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 業、畜牧業逐漸成為人類生活資料的 主要來源。男子的勞動開始由捕魚狩 獵轉向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男子在生 產部門中的作用凸顯出來,使得 生產 效率不斷提高,社會財富日漸增多。
“這些財富,一旦 轉歸各個家庭私 有并且迅速增加起來,就給 了以對偶 婚和母權制氏族為基礎的社會- -一個有 力的打擊。”另外,男子在經濟領域中的主導地位使得子女開始從父而居, 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開始向一夫一妻 制邁進,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是父 權確立的標志。父權制確立以后,世 系按父系計算,財產也按父系繼承,母 權制隨之解體。
距今5000年左右,我國黃河流 域、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 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學. 上相 當于新石器時代后期,屬于這一時期 的文化遺址已被陸續發掘出土,比較 著名的有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齊家 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有 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青蓮崗文化 等。
龍山文化因1928年被首先發現于 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 因龍山文化中有精美的黑陶,故又被 稱為“黑陶文化'。該文化遺址因遍布 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蘇等地, 又被劃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 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 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
大汶口遺址包括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以翔實資料揭示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遺存。這種土生土長的東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駁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錯誤觀點,而轟動國內外。
主要分布于山東中部、東部和江蘇省的淮北地區。山東龍山文化以生產黑陶著稱,陶器生產普遍采用輪制,器 壁薄而均勻,造型規整。器表多被磨光,常見紋飾有劃紋、弦紋、竹紋等。山東龍山文化的社會經濟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原始農業為主,兼營家畜飼養、漁獵及原始手工業,農業生產工具有刀、鐮、鏟等,以種植粟類作物為主。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羊、牛等。輔助性的漁獵經濟仍占很大比重,狩獵的對象主要是 鹿。原始手工業主要是制陶和制玉,玉器有陰刻獸面紋玉錛、扁平穿孔玉鏟、三牙壁鳥形飾等,表明當 時的制玉工業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金屬冶煉是一項新興的手 工業,尚不甚發達,山東棲霞、楊家圈和三里河遺址僅有殘破的銅錐和少量煉銅原料出土。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多分布在河岸高地上,住房有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式、圓形地面式和夯土臺基地面式三種,墓葬方向均一-致, 被葬死者發現有枕骨變形和被拔除門門齒的現象,這都是從大汶口文化中繼承來的風俗。
廟底溝二期文化因1956年發掘于河南陜縣廟底溝而得名,主要分 布在;豫西、晉南、關陜等地,年代為 距今4800-4900年,屬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遺存。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人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生產工具多使用規整而鋒銳的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基本斷絕;與之相對應的家畜也增加了不少,如山羊、牛、雞等,豬也不再是貴重家畜;漁獵經濟仍舊盛行,狩獵對象是虎、狐、鹿、麇等;黃顙魚和厚殼蚌是人類捕撈的主要食物。隨著經濟的發展, 飲食用的陶器也多與仰韶文化不同, 以夾砂灰陶為主,陶胎變厚,器面多飾藍紋, 與仰韶文化多線紋互有區別。炊器中增加了袋足類的陶(古代盛酒等的器具,圓口,三足),改變了仰韶文化僅有實足類陶鼎的狀況。特別是高腔圓筒形灶,下有火門,. 上有4個出煙圓孔,說明炊煮方法也有了改進。墓葬多為頭南腳北的單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和屈肢兩種,很少有隨葬品。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東、豫西、豫北一-帶,年代距今約4000-4600年,處于原始社會解體階段。它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 并在此基礎.上最終孕育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這時,人 類的生產活動仍以農業為主,家畜中可能又增加了馬和貓。陶器只有黑、褐兩種,基本不見紅陶,陶窯旁邊鉆有水井,說明人類已學會 了鑿井技術。占卜術也是當時流行的習俗,人們用豬、 羊、牛、鹿的肩胛骨作卜骨,通過燒灼后辨別兆文以解釋吉兇。
陜西龍山文化發現于陜西省西安市客省莊,主要分布于渭河、 涇河流域,距今為4000-4300年 。最能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是用內模制造陶器袋足。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所處時期距今約3900- 4500年,因其遺址位于山西 省襄汾縣陶寺村而得名。陶寺先民過著長期的定居生活,以農業、 畜牧業為主。出土的生產用具多為復合型器具,飼養的家畜種類繁多,以養豬業最興。制石、制骨、制陶等手工業紛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還產生 了木工、玉石鑲嵌和冶銅等新的手工門類。1983年,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了一件紅銅制成的小型鈴器,這件銅器的出土,刷新了中國冶金歷史記載的記錄。
良渚文化是對我國長江流域一系列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稱謂。1936年,施昕更先生首先在浙江余杭的良渚鎮發現了以磨光石器和黑陶為主要內容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引起世人矚目。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以“良渚文化”命名之。良渚文化距今在4000- 5200年間。它的前身是崧澤文化,其主要 分布在環太湖地區,以杭州西北部的良渚、瓶窯、安溪一帶為中心區域,北抵舟山群島。 西到寧鎮山脈,南至杭州灣,北跨長江至蘇北地區。
良渚文化由于地處江南水鄉,人們便因地制宜地培育出了適合沼澤地帶生長的農作物一一一水稻。水稻不但可食用,還能用來釀酒,盛酒的酒器是造型各異的黑陶。除了陶器,良渚文化的竹編、木作也具.上乘水準,竹器有籃、席、簸箕、門扉等, 木器有木木午、木盆、獨木舟等。人們在制陶、制木的同時也在制玉,良渚玉器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禮器或宗教用品,另 一類是裝飾用品。1986年,在反山發掘的一-處墓葬中曾出土玉器3200余件,品種多樣,制作精美,有學者曾稱譽這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豐富的考古資料表明,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各地區 文化發展的速度不平衡,各文化遺 存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的關系。相比較而言,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發展水平最高、速度最快、階級分化也最為明顯, 這些不但為孕育社會變革提供了誘因,也為 原始社會的解體開辟了道路。
從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變,是通過新的婚姻和家族形式而實現的。恩格斯指出:“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從此,婦女成為父權制家族中料理家事的不自由的勞動力。
由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是一個十分復雜、時間很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 母權制的不少 殘余在長時間內仍然保存著。
父系氏族公社仍保留著氏族社會的民主性質,它由若干個家長制大家族組成。家長制大家族是父系氏族社會的基本社會經濟細胞,它往往包括三四代的男系親屬,人 家集體耕種屬于氏族的土地, 在大家族內共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