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解讀了玉璧的特點和功能,今天我們接著解讀玉琮。
中國的玉文化歷史悠久而漫長,在8000余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曾經產生過許多極具時代特征的古代玉器。
從玉文化的角度解讀,每一件類型,每一款形制都蘊含著祖先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著古代社會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珍貴歷史遺存,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真實反映和客觀體現。
藍田玉制作的玉琮
按照我們現代的思維,肯定很難理解和明白許多形制怪異的古代玉器的制作初衷。
古人早期用玉是從禮器的功能制作,這些看起來奇形怪狀的古代玉器,由于時隔久遠,其真實的功能和用途,以今人的文化與審美并不容易理解,有些甚至還會鬧出誤會。
據《說文·玉部》《白虎通》中記載,并對照出土的實物,可以了解玉琮是指“外方,內圓的中空柱形物品”。
玉琮作為重要的禮器之一,它出現的時代為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
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玉琮,見于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有5100年的歷史。
其次,玉琮是遠古時代祭祀用的重要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禮器。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的玉琮王
《周禮》中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是統治階級祭祀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在早期的紅山文化中我們目前沒有發現較為規制的玉琮物品,而良渚文化卻開始大量出現,在齊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也能見到玉琮的制式。
琮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儀玉器,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甘肅齊家文化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中大量出現,其中以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與傳世數量最多。
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形體上可分為高長類型,寬矮類型和細小類型三大種類。
琮的紋飾有素面琮、紋飾琮、單節琮多節琮,方琮圓琮等等之分。
使用的玉材為產于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土浸后呈霧狀乳白色。
大多比較厚實,玉質以青色、淡湖綠色的地方玉為主,也有其他的玉種。
良渚文化的玉琮是重要的代表器物之一
在加工特點上一般都是用對鉆孔的方式,很多孔道的錯位十分明顯,形成一個臺階痕,紋飾制作相對的精細,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
出土物當中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為典型,數量眾多,可見在當時的文化期,良渚文化對玉琮的推崇和崇拜制作了大量的此類物品。
玉琮之中,良渚文化的兩件玉琮是堪稱玉琮之最。
一件我們說是玉琮王,清晰醒目的中間特殊的紋飾,而受世人所矚目。
這個玉琮有專門的文章,在以前做過詳細的介紹,這里就不再重復的說明,有興趣者可點擊我以前的文章觀看。
玉琮獨特的神人羽冠紋飾
另外一件玉琮、高度是39.3厘米,上寬8.1厘米,下寬7.1厘米,孔徑是5厘米,也被稱為良渚文化的神面紋玉琮,這件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作品,此琮之高大在同類其中屈指可數,目前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藏良渚玉琮
玉質成深褐色,間雜云母的閃片,長方柱體,上寬下窄,射角高橢圓形中穿圓孔。
有對鉆留下的臺階痕,外壁共分15節,每節均以4星為中線,琢簡化的神面紋,二長橫棱象征冠帽,一短橫棱代表的是鼻子,眼以單圈表示。
帶有羽紋的射部
上端射部一側陰刻一如兩片羽葉狀,正面展翅的鳥紋,在良渚玉琮上較為罕見。
商周時期因為中國玉器正值由“神玉”向“王玉”過渡階段,因此玉琮這種傳統禮儀玉器在依然還較為常見。
齊家文化玉琮
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等商代墓葬中,就出土有商代玉琮,說明在商代,玉琮依然在原始宗教祭祀與奴隸主貴族資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西周時期的蟬紋玉琮
商代和西周時期,玉琮的數量開始做出現減少的勢頭,西周的玉琮明顯少于商代的玉琮,高長型的玉琮幾乎再也看不到了,而素面的玉琮開始大量的出現。
隨著西周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玉琮此時依然在諸侯貴族的專屬玉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考古發掘的春秋戰國貴族高等級墓葬中都出土有玉琮。
商代時期的玉琮
此時的玉琮一方面承擔著禮儀玉器的功能,一方面又是諸侯貴族葬玉的重要組成,包括山西太原金勝村春秋晚期晉國趙卿墓、湖北隨州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等大型墓葬中均能見到隨葬玉琮的身影。
即使有紋飾,也與前代截然不同,有的玉琮以蟬紋、鳥紋和玄紋等等,玉質開始選擇比較精美的玉質來制作玉琮,而且在很多的玉琮內中間的孔道開始了打磨的痕跡。
西周時期的玉琮
春秋到西漢,禮制的體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為玉禮器中重器的玉琮,在使用上也就出現了較為復雜的現象。
玉琮的制作也受到影響,在春秋戰國初期的墓葬中,扁平、寬矮型的玉琮尚有零星的發現,到漢代的墓葬中,玉琮這類器形則比較難得一見。
這一時期玉琮進入了衰落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改制的良渚文化玉琮香薰
從宋朝到清代就是玉琮的仿制時期,玉琮的制作與同時代和其他仿擬物品的制作,基本相同。
天津博物館藏宋代仿制的玉琮
隨著宋代收藏和復古之風興起,仿古玉器開始大量出現,因此玉琮在兩宋時期又開始浮出水面,從工藝上分析,宋代至明代的仿古玉琮多飾以當時流行的紋飾。
清末吳大澂在其所著《古玉圖考》中首次將文獻中的琮與存世實物結合起來,世人也由此重新對琮開始了新的研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改制的良渚玉琮香薰
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其為數眾多,因加工工具、工藝習慣的不同,仿品多數顯得圓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都是為了臨摹古意和牟取經濟價值而仿制的物品,與新時期時期的文化玉琮有著本質的差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改制的齊家文化玉琮香薰
清代的仿制品在紋飾和現狀上也有所改進,與傳統意義的玉琮有根本的差別,也較好辨認。
清代仿制的玉琮
而現代的玉琮仿制品就沒有什么收藏價值了,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仿制,文化和臨摹古意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現代的仿制品,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牟利,所以,無論是材質、工藝、紋飾、沁色都是拼湊和應付那些想發大財的人所制,無任何藝術美感和投資價值,這是要嚴格區分的。
現代仿制的玉琮
用酸侵泡出來的仿制玉琮
這樣的物品有大量的批發和銷售,群里有人發那些厚厚黑色皮殼的玉琮,都是如此這般加工生產的,與真正的良渚玉琮差別較大,不要輕易購買。
作為重要的禮器之一,未來的玉琮交易市場一定是會創造新高的佳績。
但是由于國家對高古玉的限制和玉琮的實際交易數量較少,民間真正的藏家并不是很多有同類的藏品,許多玉琮都是后世仿制為主。
端方收藏的玉琮
玉琮作為古玉拍賣市場的題材之一,出現的頻率并不是很高。
而這件端方收藏的良渚玉琮在拍賣所創造的佳績,可能很多人還會記憶猶新,近千萬元的價格,對一件有著傳承有序,品質不錯的玉琮而言,還應該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