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
就是幾千年來的一個社會騙局
我們就拿大家都熟知的
古代文學巨著《紅樓夢》來說吧:
紅樓夢里的賈母
每天被兒子 兒媳圍著轉
在家里說一不二
沒事兒逗逗孫子 找找樂子
這是她的生活常態
賈母晚年能過上好日子的原因
是因為她們家有錢有勢
經濟呢 不窘迫
自己又不需要勞動謀生
所有端茶倒水的工作
都有下人來做
兒子 兒媳只需要哄老太太高興就行
對子女來說
養老的成本幾乎不存在
要是
家母的兒子每天
都得親自下地干活
干完活兒還要算計
今年能打幾擔谷子
賣了雞蛋
是做衣服還是割斤肉?
回家還要給賈珠、賈元春、賈寶玉
洗衣服做飯換尿布
完了還要伺候賈母
吃飯、翻身、大小便
你再看看他們家還能不能
和和美美,道貌岸然
養兒防老的關鍵
不是有兒子
而是有錢有勢
養兒防老是有錢有勢人家的生活方式
不是窮人的生活方式
窮人相信養兒防老
只有一個下場
那就是全家都盼著你早點掛了
這是現實
最傻的一個是到了當代
有很多窮人父母自己窮得叮當響
不想著改變命運
卻依然把自己的養老生活
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們約束孩子
控制他們
用愚孝的觀念綁架他們
要求他們絕對的聽話
他們寧愿讓自己的子女在老家
找一個三千的穩定工作
也不愿意子女去大城市打拼翻身
以前
醫療條件差,人均壽命短
有個小病可能說沒就沒了
你嘎嘣一聲掛了
大家的面子都得到了保存
子女呢 盡了孝道
也沒什么道德壓力
你的一生也圓滿了
這就叫享了天倫
現在去醫院一檢查
醫生跟你說:
你這個病問題不大
準備五十萬做個手術就能好
這五十萬是給孩子留著買房呢?
還是 盡孝 給年邁的父母
多延長幾年的性命呢?
你也別圣母
很多人會在這個選擇題中徘徊
這就是現實
當你必須面臨選擇的時候
所謂的道德就會開始
全方位的崩塌
在當代社會里
作為一個窮人
你想通過孝道來養兒防老
是很難有好下場的
如果你有好下場
代價肯定是你的子女
被你坑掉的一輩子
所以
窮人式的養兒防老計劃
最后注定會是個悲劇
不想這種悲劇上演
就TMD好好賺錢
別學人家沒事emo
混好點兒
你自己能過得舒服
下一代也沒有太多的壓力
也能孝敬上一代
在面對抉擇的時候
不至于去拷問自己的靈魂......
什么是真正的孝?
我小的時候看到一個賣豬肉的老板
老是對他爸爸大聲吼
每次爺爺要去他家買豬肉
我就拉著爺爺不讓去
我說他不是好人
爺爺問我 為啥
我說
他總是罵他的爸爸
老師說了這個是不孝順
所以他是壞人
爺爺說:
老師講的道理并沒有錯
但是
日子不是按照道理過的
以前的老人可以吃上肉
就是兒女孝順
沒事拌幾句嘴
老人糊涂了
當兒子的也會說兩句
大家也都理解
孝順有什么標準
古人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
文人之孝說:
孝有三
其大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
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
最大的孝順就是
充分尊重自己的親人長輩
其次是父母不受辱沒
最下等的是僅僅只贍養他們
孔子講 因材施教
不僅是教育
孝的標準也會因為人的處境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