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孩子的家長不是交不起工作所在城市的學費,而是被教育和戶口制度擋在了門外。
今天故事的講述者就是一位留守兒童的母親,她叫小谷,今年 36 歲,來自江西,現在在東莞打工。2004 年在他兒子才四個月大的時候,公公婆婆就趕著她回廣東打工,連火車票都幫她買好了。
故事 FM ? 第 167 期
/ 講述者 /小谷/ 主播 /@寇愛哲
1. 見不到孩子是一種煎熬
走的那天,婆婆抱著我兒子,在喂他吃米糊,他吃著吃著就睡著了。于是婆婆說,「好了,你們可以走了。」我不想走,但也沒辦法,我親了親兒子,提著東西就走了。
初到東莞石龍鎮上班,非常煎熬,我天天都想回家,每天打電話回家問,「我兒子晚上哭不哭,找不找我?」我公公婆婆說,「好得很,你不在家他還更乖一點。」
端午節,我去找老板娘說要辭工,她問我為什么。
「我想我小孩,我要回去帶小孩。」
「你要是真的很想,就回家看一下。但還是要回來上班賺錢的,你要有錢給小孩買吃的,他才會長大。批你半個月假,回去看一下吧。」
我回去了,剛到家門口的時候,八個月大的兒子一個人在蹬玩具車。他看到我時,開心得不得了,不是因為我是他媽媽,而是終于來了一個人陪他玩。平時奶奶要做飯,爺爺要做事,沒人理他。
在家待了半個月,公公婆婆就念叨,「你不回去上班,人家就找別人了。」然后我又上了回廣東的火車,上車前我心里多希望那趟車永遠不要來啊。
過年回家,兒子晚上不愿意跟我睡覺,天一黑,他就黏著奶奶,很沒有安全感,覺得奶奶是他最親的人。
鄉里跟我兒子同齡的小孩大概有十來個,很多都是媽媽滿月以后就出去打工了,小孩被丟給了爺爺奶奶。我以前懷孕的時候會跟她們一起打麻將,但從那之后她們喊我,我都說不去,因為要帶小孩。他們都笑,「小孩要你帶什么啊,你給他吃的,他自己就會長大啦。」
在兒子兩三歲的時候,我還在東莞上班。雖然每天這樣上班也是為了小孩好,但我覺得,如果我跟他不親近的話,讓他沒有安全感,那我也沒有什么意義了,所以我選擇了辭工。
我在家帶兒子一直帶到了過年,那時候我每天騎個自行車,后面綁一個籃子,帶他出去玩。沒過多久,兒子晚上就愿意跟我一起睡覺了,也不怎么黏著爺爺奶奶了。
婆婆有一次旁敲側擊地說,「你看那個誰誰誰家的房子搞得好漂亮,什么時候給你兒子也弄一個。」他們的意思就是叫我出去打工,天天在家里玩,沒用。
跟兒子在一起待了三四個月,我們變得很親近,他看到我收拾東西,自然而然地也拿了一個小包收拾自己喜歡穿的衣服,跟我的包放在一起。
婆婆怕我等會走的時候他會哭鬧,就哄他說,「來,我帶你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他拉著奶奶的手,又轉過頭來跟我說,「我等下就回來,你要等我跟你一起去噢。」當時我心里真的很難過,趁他跟奶奶走了之后,我還是去坐火車了。
小孩是有記憶的,這之后,我打電話回家叫他接,他都不接,這讓我一直很內疚。
兒子上學之后,每到暑假我就把他接過來。在這邊他看到別人穿滑輪鞋,很羨慕,我就答應他發工資了給他買。結果那一次是他爸爸先發工資,他就叫爸爸買了。
后來我帶他到廣場的專賣店,「你看,我準備帶你來這里買的,這里還有教練教你滑。」他說,「我以為你不想給我買。」
現在我跟他說過的話,盡量都做到,不要讓他覺得我在騙他。
4. 希望可以做孩子的朋友
兒子現在上初一,五月份時,我應老師的邀請,回老家給他開家長會,本想給孩子一個驚喜。
學校每次開家長會前都會讓孩子寫一封給家長的信,貼在自己的座位上。兒子不知道我會回來,所以這封信是寫給爺爺的,我看到這么一句話——「爺爺,我從小就是個留守兒童,是你和奶奶照顧我長大的」,我一下子眼淚沒控制住。
我還是從一些少年犯罪案里知道「留守兒童」這個詞的,這些少年往往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心理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健康,所以我從那個時候開始,會盡量多陪孩子。
雖然我父母一直都在身邊,但我得到的關注并不多,更多的反而是謾罵。我有個弟弟,農村人都比較重男輕女嘛,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跟弟弟開玩笑,「我不要做姐姐,做姐姐要這樣聽話,我不如做妹妹好了。」結果我媽說,「如果先生了弟弟,那就不會生你。」
我們這種底層人出來打工,就是為了盡量讓自己的小孩可以過得比自己好。不能陪在小孩子身邊是父母的遺憾,可是我發現了我身邊很多父母察覺不到這種遺憾,他們覺得滿足了小孩物質方面的需求,就不用過多去關心心理方面了。
5. 我只想讓孩子開心
每一年的暑假我們都會把他接過來,但 2016 年那次,他跟我說,「媽媽,今年暑假我不想去。」
他說,「在那邊跟你一起玩的時候很開心,可是暑假結束我就要回家,其實我心里很難過的,我不想經歷那種感覺,我就不去了好不好?」
他不來,我也不想白白地丟掉跟他相處的機會,我直接辭工陪他玩了一個暑假,他很開心。我心想,如果我走了他又會不開心,那我不如不走了,在家陪他。
那段時間我在縣城里面的節能燈廠找了個工作,我對他說,「你好好地去讀書, 你下次放假回來,媽媽還會在家里不會走的」,他聽了之后特別高興。
他們學校兩個禮拜放一次假,我隔三差五就去給他買點水果,買件衣服。我讓兒子放假了在家里等我下班,我騎電瓶車回家,他只要一看到電瓶車燈轉過來了,確定是回我家的,立馬就沖下來給我開門,「媽媽,你回來啦!」。
但是縣城的工資太低,我第一個月拿了 1800 ,低到我有點受不了。而在東莞,2016 年每個月拿 3500 到 4000 應該是可以的,還包吃包住。
在老家工作了半年,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我決定和兒子談一談——
「你上學我上班,我們兩個也碰不到面,不怎么能說上話,陪不到你,我還是出去上班好了。」
「可是我知道你在家里呀,我心里就舒服啊。」
「現在一個月賺不了一點點錢,我花錢給你買什么都要想好久,舍不得。」
他聽我這么說,知道我肯定要走,就沒再說「不要出去」這種話了。
這就是我的矛盾點,我舍不得放下他,可是在家我也不甘心,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也嘗試過把他帶到東莞來讀書,但是東莞公立學校的入學門檻太高,我根本滿足不了入學條件。而私立學校又不講究教學方法,孩子讀了一段時間,適應不了,還是把他送回去了。
我的小孩特別懂事。去年七年級開學,漲了 600 塊錢學費,他打電話給我——
「我想跟那個他們一樣去那個鄉里面的中學讀書,好不好?」
「你干嘛要去鄉里面讀書?你不喜歡你的學校嗎?」
「不是,我怕到時候交這么貴的學費,我又考不到縣一中,我怕你失望。」
「你不要覺得有負擔,你給了我負擔,我才有動力,就為你去努力的話是我的動力。」
我覺得我可以成為他的一塊墊腳石,既然不能陪伴他,就希望能在另一方面補償。
我已經擺脫不了社會底層的身份了,但我希望我的小孩不要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