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曹操在三國時代的雄起。
起兵之初,曹操沒有雄厚的財力,沒有顯赫的名聲。但是在一幫子有識之士的輔佐下,曹操先后擊敗陶謙、呂布等諸侯,逐步擴大了自己的根據地。一時間,其勢頭猶如熊熊燃燒的烈火,已成蔚然之勢。
官渡之戰,是曹操北方霸主的關鍵一戰。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斗中,曹操擊敗了虎踞幽、并、冀、青四州,實力甩開他十條街的袁紹,一舉成名。
關于官渡之戰曹操獲勝的原因,諸葛亮認為:“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換句話說,曹操既有天時,更有人和之利。而說到人謀,既有郭嘉、賈詡、劉曄等著名謀士,更有坐鎮后方的荀彧。
或許荀彧在率軍打仗上的能力欠缺了很多,但是駕馭內政的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為如此,曹操很是看好荀彧。
然而,這位深受曹操喜愛的賢臣,卻在最終選擇了自殺。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東漢延熹六年(163年),荀彧出生在潁川郡潁陰縣(今天的河南省許昌市一帶)。和“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相比,潁川荀氏也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家族。荀彧家族有注重才學的傳統,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靠著天子聞名鄉里,有“王佐才也”的美譽。
在被袁紹納入帳下之后,荀彧受到了優待。但是,在荀彧看來,袁紹很那成就大業,他轉而投奔了曹操。
在曹操帳下,荀彧兢兢業業,認認真真,被尊稱為“荀令君”。
關鍵人物的作用往往體現在非常時期。在亂象環生的情況下,荀彧極力鼓勵曹操,將漢獻帝迎到了許都,并通過天子向天下發號施令。官渡之戰時,曹操因軍糧短缺而想要撤軍,但荀彧上書道:“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堅定了信心。
越是困難越要堅持。曹操偷襲袁紹的烏巢糧倉,靠著韌勁取得勝利。
對曹操而言,荀彧可謂一心一意。他先后把戲志才、郭嘉等杰出謀士舉薦給曹操,這些人后來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為曹操效力十余年后,荀彧自殺,讓人禁不住扼腕嘆息。
荀彧和曹操這對曾經互相欣賞的君臣,慢慢出現分期。
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同,荀彧效忠漢室,聽說天子蒙受顛沛流離之苦,他全力勸說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自己的領地,希望漢室韜光養晦,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當曹操采納這個建議的時候,荀彧內心深處充滿了感激。加上曹操討伐國賊董卓,一馬當先,不顧安危,甚至給自己題寫墓碑“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在荀彧看來,曹操是別無選擇的漢室光復者、拯救者。曹操的境界、氣度、眼光、韜略讓荀彧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他看來,天下平定后,曹操便會還政于獻帝。
然而,任何小心思都會在時光的打磨中露出真容。荀彧慢慢發現曹操的心思不僅僅是光復漢室那么簡單。
建安十七年(212年),謀士董昭勸曹操進爵,并領受“九錫”之禮(天子賜給大臣九種禮器)。這是一個很讓曹操滿意的提議。
當荀彧得知曹操想要當“魏公”的想法后,“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忠于漢室,所以當他得知曹操不再一心一意光復漢朝的時候,心底里翻江倒海。
他站出來反對曾經很是敬重的曹操。
作為文官領袖,荀彧的反對讓曹操十分沒面子,雙方自此交惡。
曾經光彩照人的荀彧憂慮漢室,病重臥床。
《三國志》記載他在憂郁中去世。
而《魏氏春秋》卻寫道:“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曹操送來空空如也的食盒,莫非暗示他無飯可食?或者啟發他活著白活?
荀彧服毒自盡。
從敬重、信任到失望、絕望,天下絕大多數朋友的反目都是這樣一個路徑。荀彧和曹操,都揣著不同的心思行走在亂世煙雨之中,荀彧之死,其實是一個階層的悲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