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計通過。為保護未成人的身體健康,其中有一條:“ 學校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學生集體補課。”這條消息發布之后,很快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少爭論。
這項立法的初衷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因為現在的中小學學生面臨著過大的學習壓力,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假期。
雖然教育部門有相關的禁止補課的政策,但假期補課的行為卻屢禁不止,現在這一行為被正式列入違法行為,意味著如果學校或教師再有這樣的行為,將不光只是行政方面的處罰,而且還面臨著更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從網上的爭論中,我們看到,公眾普遍對這項立法的初衷表示贊同。但也有不少的學生家長認為對學校假期補課的禁令,阻礙了其子女的進步,同時也有將學生從學校“趕”到課外班、加重家長負擔的隱患。
也有部分家長認為,要禁止學校補課的話,也要禁止社會上的教學機構利用節假日補課,甚至禁止一切的補課行為 ,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讓孩子有休息的假期。
不管大家爭議如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與過去相比,今天的中小學學生承擔著沉重的課業負擔,節假日基本是沒有休息時間的,平常作業做到晚上十一二點也很常見。
面對著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家長們焦頭爛額,唯恐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最終將壓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競爭”的環境中,大家都在補,我家孩子不補不就吃了大虧?因此即使孩子不想補也不得不補。
另外,為何有這么多學校甘愿頂著學生的抱怨,不惜違背禁令,也一定要占用休息日、節假日組織學生補課?
答案其實很簡單,上級部門評判一個學校是否優秀,就是看該校的學生考試成績怎樣,許多家長也是這樣的看的,中高考成績優秀的學校就是好學校。所以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相對更好的成績,就想方設法地進行補課。
現在的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為了應對中考、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的。因此,為了提高學生中高考的成績,學校、家長只能不斷升級“教育軍備競賽”了。
這種 “教育軍備競賽”,給許多人帶來沉重的壓力,也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終的結果是大家相互內耗“勞民傷財”,沒有什么實質收益的零和競爭。
這次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目的或許是想制止這種惡性的競爭,但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僅僅靠出臺政策、改變法律條款那么簡單?從這個角度上看,公眾對此番修法實效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
現在,要想真正為學生減負,還需有關部門在各個方向發力制止這種惡性競爭,如通過合理設置考試大綱與難度、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的管理、改變評價學校、學生的方式等,在各種政策的配合之下,立法才能體現出實效與威嚴。
希望上級相關部門制定更為詳細的配套政策,制止這種相互“內耗”競爭,讓下一代能以更健康的狀態成長,讓學生、家長、學校、教師都能得到真正的輕松。
出國留學的標準化考試,是中國補習機構做得最成功的項目——無數媒體上的轟炸,各種高分同學的經驗介紹,連已經在海外讀中學的學子們,每到假期都要回國參加補習班,集訓托福、SAT、ACT、SSAT等等。
真的是給家長一種感覺: 不上補習班,孩子肯定拿不到高分;所有的學生只要上了補習班,就可以提高成績上百分。
看到周圍同學都開始補習標化考試,她忍不住也說,“媽媽,我是不是也應該開始上補習班了?”
我家樓下整條街都是補習班,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我現在最害怕聽到別的家長我給我孩子又報了什么補習班,我一聽就焦慮不安,覺得我不給孩子報,就像有的家長說的,你讓她有個快樂的童年,就會有一個難熬的青年中年,及老年。
中國的高考制度決定了千軍萬馬最終必須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報補習班的孩子多的是,有珠算、心算、朗誦、詩歌、少兒主持啥的,至于上小學、初高中的孩子嘛!補習的就更多了,作文、口才、奧數、唱歌、跳舞、英語、語文、數學、物理等等……
每到周末,那些孩子中午補習完以后,年齡小的都是由父母、長輩們帶著,匆匆忙忙地吃完午飯,下午一點鐘再接著補習,孩子們累得早就沒了精神;而大一點的孩子呢?哪怕在餐廳等餐的時候,都是趴在桌上奮筆疾書,仿佛作業多得永遠都做不完……
可是沒有辦法呀!你的孩子不補習吧?人家的孩子樣樣都在補,那你的孩子就落后了呀?落后了就容易在高考時失利呀!那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噻……
人人都知道一味的補課會扼殺孩子幸福的童年,但人人又都會給自己的孩子補課。
現在中國的大環境就是這樣,大家都在拼命的補課,你不給孩子補,孩子就會落后,家長不給孩子補課,老師也會要求家長給孩子補課。哪個父母愿意讓孩子落后呀。
我兒子今年上四年級,9月份剛開學那會,兒子回來說,老師對他和班里的好多同學說從現在開始語文、數學、英語,都該上補習班了,要不然就跟不上了,老師還提供了幾個可供參考的補習班。
這讓我很意外,是孩子成績差,老師覺得孩子跟不上嗎?可我兒子的成績雖不是拔尖的,但基本上也都在90分以上。
我想老師是希望他帶的學生能更上一個臺階,如果大家都補課的話,學校考試班級的整體成績就會提升,老師臉上也有光。
大環境就是這樣,我們個人無法改變,但我們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選擇補課,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跟風。
以下是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一、搞清楚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
家長可以和老師多溝通交流一下,通過孩子的課堂表現和考試成績看看孩子目前處于班級的什么水平。
了解孩子的優勢科目和劣勢科目,和孩子聊聊劣勢科目中存在什么問題。
看看孩子學習跟不上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導致的,還是平時的學習習慣不好導致的。
搞清楚問題的根源,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靠上補習班來解決
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疏于管理,只給孩子報補習班,結果導致孩子產生厭煩心理,雖說去上補習班,但卻沒有任何效果。
要想孩子學習好,首先得讓孩子有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如果這兩樣,孩子沒有,那上再多補習班也沒用。反而上過多補習班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三、成績不代表一切
孩子的童年除了學習以外,還有更值得家長關注的方面。
比如孩子的性格養成,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孩子的情緒問題,孩子是否快樂,孩子的抗挫能力,孩子如何面對失敗,孩子有沒有感恩之心、孩子的生活技能如何等等,這些軟實力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遠比成績更重要,更值得家長關注。
總結:中國式補課扼殺了孩子的幸福童年,但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從另外積極的一方面看待這個問題。畢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
有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待補課現象:
1.先要明確幸福的含義。
這里就像某臺的“你幸福嗎?”但要回答這個問題,真的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孩子的童年是否幸福不應該只有孩子來說、不應該只有成人來判定、不應該只依據現在來判斷。
2.從孩子的角度:
我們只看到很多孩子在補課中的不快樂,難道童年的幸福只能是大把的時間來玩耍就是幸福嗎?我們不否認一些孩子在補課過程中的痛不欲生,但是你確定這是所有孩子的真實心聲嗎?
還是有很多孩子愿意在補課中獲取知識、取得成功的,他們的痛苦,有時或許只是一種牢騷。
3.從家長的角度:
從題主的話語里能聽出把“中國式補課”當作是一種貶義,但他其實應該是中性詞。把握好度,為什么孩子就不幸福呢?如果孩子在足球中、繪畫中可以找到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因此, 中國式補課沒有錯,并且也不是單純中國有這種情況,基本上所有的發達國家有一定家庭教育知識的家長都在做。錯的是:有些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補課上,認為給補課了就是愛,花的錢越多就表示越愛孩子。
4.從時間上來說:
成年人的自己有時候是不是想過如果當時自己補課了,是不是可以上一個更好的大學,現在可能有更好的生活;有沒有突然發現小時候如果認真聽父母的話有一項才藝特長,可能會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生活的快樂。因此,適度的補課,可能現在的孩子不理解,但孩子畢竟有時還是孩子,有時還不懂得“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因此,如果你現在在補課,第一你要感覺高興,最起碼你比很多人幸福,因為還有很多人還沒有這個條件去補課;第二,嘗試在補課中找到快樂,幸福不是別人給的,是需要自己用心尋找的。
有家長這樣說:
我的孩子從上小學起就沒過過星期天更別說寒暑假,直至高考前年三十還在補課,以至于我們兩口那些年掙的錢全給了補課老師,使我孩子再也沒有小時候的聰明可愛,最后也沒考個好的大學,現在同齡經歷的回憶起來感到迷茫很,十年寒窗意義何在?十年家長為了娃補課生活的拮據,錢花了人勞壞了,還沒聽見響聲,唉,一把心酸淚啊……(麗麗784)
再看看這位學生是怎么說的:
我作為一個學生,我們班星期五下午放學后,全班那叫一個興奮,可我呢?別人能放兩天假,我只能放一天半,還不是那因為萬惡的補習班,每次周末作業,都要星期日晚上狂補,補完之后還不能休息,得馬上洗漱睡覺,早上六點還要準時起床,補習班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活規律。(檸檬不是很萌么)
有人說:中國式補課就是扼殺中國孩子幸福童年的頑疾?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于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