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好物——只推薦精品
神烏傅(賦)長22厘米,寬0.9厘米。1993年3月出土于連云港東海尹灣漢墓中,傅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余字。雖然竹簡上的標題是《神烏傅》,實際上“傅”是“賦”的通假字。通常我們知道的漢賦主要描繪宮廷和上層貴族的生活,辭藻華麗,手法鋪張,而《神烏賦》則相當于現(xiàn)代的民間故事,屬于俗賦的范圍。它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說,《神烏賦》把我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chǎn)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
《神烏傅》的書法很有特點,它雖然寫在寬度不足一厘米的小小竹簡上,但其用筆之精到使人嘆為觀止。那富有彈性的筆畫,雖細而不柔弱;橫畫捺畫的波勢帶有明顯的隸書特征又富于變化;一些特意加粗的筆畫不但不嫌臃腫,反而表現(xiàn)出厚重的力度;一些豎畫立下的長筆及向斜下方的拖筆使章法疏密有了變化,整篇作品更加生動。這些特點,在臨寫時仔細揣摩,好好把握,一定會對我們隸書的創(chuàng)作以有益的啟迪。
《神烏傅》是一篇文學作品,所講的故事是:雌、雄二烏陽春三月在官府前面的高樹上筑巢,巢未筑好,遇到盜鳥來偷竊,雌烏與盜鳥由論理爭辯至于搏斗。雌烏被盜鳥擊傷,冤屈難伸,求助無門,遂斷然求死,而雄烏也決心殉情。雌烏不同意,要求它迅速逃走,將來再婚,并希望后母能照顧好兒子,說完便自殺了。雄烏大哀,無可奈何,終于遠離家園,高翔而去。這篇賦運用對話形式敘述故事,對話有論辯性質(zhì)。在講述故事的同時,這位不知名的書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極為精彩的書法作品,使我們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厭。它的篇名“神烏傅”三個字,是用楷隸寫成,和東漢碑刻上的隸書沒有什么不同,它的內(nèi)容文字用草隸寫成,里面間有少量行隸。從這里可以斷定,至少在西漢晚期,隸書已經(jīng)是楷隸、行隸、草隸各體完備,完全成熟的字體系統(tǒng)了。
長按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