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道作業(yè):“放學回家時,畫一個你心目中的房子”。
第二天,同學們都回到了教室,紛紛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炫耀。有的同學畫了高樓大廈,有的同學畫了酒店旅館,也有的同學畫了淳樸民居,但老師看完后,都不是很滿意。
直到有一位同學顫顫巍巍地把作品遞交給老師時,老師這才滿意地點點頭。
這位同學的作品很簡單,但也與眾不同。他畫的并不是房子,而是一座小山,山上樹木郁郁蔥蔥。遠遠望去,一片祥和,一根煙囪直聳藍天,冒著縷縷炊煙,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原來,這位同學并沒有畫出房子,而是通過山林、煙囪、炊煙這幾個景物來告訴讀者:山林中有一個小房子,而房子具體長什么樣,他并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把想象空間留給讀者。
據(jù)這位老師了解到:這位同學平時并不是很合群,每次下課放學時,從不跟同學嬉戲打鬧,也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但他的心思很縝密,總是能發(fā)現(xiàn)別人難以察覺的東西,數(shù)學成績也很不錯。
然而,他的父母卻很為他擔心,總以為孩子內(nèi)向、靦腆、不合群是一種性格缺陷。于是,趁著孩子周末放假時,總是為他報了各種演講、心理輔導班,希望孩子變成一個開朗活潑,敢于表達的人。
可現(xiàn)實卻不盡人意,不管報了多少輔導班,這位同學依舊一成不變,甚至出現(xiàn)焦慮、煩躁、自閉的情緒……
很多家長總是以為:孩子性格內(nèi)向、靦腆、不合群是一種性格缺陷,應(yīng)該及時改正,否則長大后不能適應(yīng)這個社會。
但我的觀點是:孩子性格內(nèi)向,并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正常的性格。就跟性別分為男女一樣,人的性格也可以分為外向和內(nèi)向。
外向的人,通過接觸外界汲取能量,喜歡熱鬧和社交;內(nèi)向的人,通過發(fā)掘內(nèi)心汲取能量,喜歡安靜和獨處。這兩者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都很難改變,也沒必要刻意去改變,否則會適得其反。
馬·阿諾德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內(nèi)向、寬厚和無私是幸福的三大要素”,證明了內(nèi)向者并不是天生缺陷。
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也對不合群與合群進行深度剖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群體:指三個,或者三個以上具有著共同思想、目的或者信仰的人們組成的團體。
2.個體:指真正獨立的一個人,或者一個物體。
1.優(yōu)勢:群體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利用團結(jié)一致的力量,可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2.弊端:長期待在群體之中,容易磨掉個性,失去理智,從而走向極端,造成不可逆的狀況。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在一座森林里面你找不到兩個彼此相同的樹葉。”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沒必要為了迎合群體,而逐漸磨掉自己的個性。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作者利用很多心理學實驗充分證明到:當一個人完全融入到集體時,他的執(zhí)行力會越來越強,但智商會大大降低,有時候也會失去理智,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隨大眾、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現(xiàn)在企業(yè)管理中,很多老板也會利用這個心理定律,開展各種團建活動,從而達到增強員工忠誠度的目的。
你以為老板安排你們?nèi)F建,是閑著沒事干嗎?其實不然,“團建”可以看成是:把每個“個體”員工變成一個“群體”團隊,從而達到磨滅個性,方便管理的目的。
當一個員工完全融入到集體時,他就會對組織唯命是從。不管組織下達的命令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他都一樣會執(zhí)行到底,從不質(zhì)疑。這就是群體帶來的弊端,扼制了個性的發(fā)展,阻礙了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作者認為:不合群的人,在外人看來很是孤獨,但他自己卻感覺格外舒服,仿佛很享受這種狀態(tài)。
莊子曾經(jīng)說過:“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一向獨來獨往的人,內(nèi)心一般都很強大。強大到足以把漫無邊際的孤獨轉(zhuǎn)化成源源不斷的能量。
一個油嘴滑舌,左右逢源的人,看似情商很高,實則無法忍受孤獨和寂寞。他天生喜歡熱鬧,只能通過外界汲取能量,卻忘了自己當初的模樣。
一個內(nèi)向靦腆,獨來獨往的人,外表看似孤獨,實則內(nèi)心強大且自信。他天生不喜歡熱鬧,也不會刻意去合群,總喜歡做自己的事情,從來不管別人對他如何評價。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他們都只是過客而已,始終無法一直陪伴著你。因此,孤獨是常態(tài),我們應(yīng)該學會接受孤獨、正視孤獨、享受孤獨。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莫過于你來我往,互相交換彼此的情緒與價值。但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一些摩擦與乏味。因此,需要給自己留點時間和空間,讓自己沉淀一下,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兩年前,我訪問過一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老板,并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你認為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員工,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團結(jié)度?”
老板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他淡淡地說:“很簡單啊,經(jīng)常組織一些團體性活動即可”。
利用周末,組織員工團建,讓他們組成一個大團體,也就是“烏合之眾”。然后利用團體效應(yīng),讓每位員工絕對服從。
舉一個例子吧,當你加入一個團體時,別人都在服從集體、服從命令,你也會受到影響,自然也會跟著一起做。即使你很有個性,即使你知道他們是錯誤的,但在眾人面前,你只能乖乖服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
姜文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好:“我不會接受大家的頂禮膜拜,我覺得那樣很可笑。我最幻想的是大家都很牛逼,都很有尊嚴,都很有主見。”
一個人若是沒有了主見,就如水面上的爛木頭一樣,一輩子都在隨波逐流,從無定居。
《莊子·讓王》中同樣也講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想要避免陷入“烏合之眾”,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做一個不合群的人,拒絕各種飯局,屏蔽無效社交,做好自己,發(fā)展自己,精進自己。
近期,網(wǎng)上有一句話很流行:“只有牛羊才會成群結(jié)隊,猛獸都是獨自行動的”。
內(nèi)向者不是一種缺陷,不合群也并非是缺點,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奇葩說》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當你合群了,你就不再是你了。“
古話說得好:“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并非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而是一種自我覺醒的表現(xiàn)。
我們從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教導要“感恩”。童年時,要感恩父母;上學時,要感恩老師;工作時,要感恩老板;年老時,要感恩社會。可是,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說:要感恩自己。
孔夫子說過:“愛人先愛己”。你連自己都不懂得好好愛護,又怎么會去感恩別人呢?
教大家一個減少煩惱的方法:以后不管遇見什么事情,都要耐心地反問一下自己“關(guān)我什么事?”、“我別多管閑事啦”。問完之后,一切都會簡單許多。
雖然看起來很冷漠無情,可現(xiàn)實社會便是如此。當你好心去扶老人反被訛時,當你加班加點沒有回報時,當你一片真心付之東流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和家人,再也沒有人值得你好好珍惜和感恩了。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一個人的獨處,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奢侈品。懂得享受孤獨的人,才不是“烏合之眾”,才是真正的強者。
內(nèi)向并不是缺點,懂得享受孤獨,方能精進自己。點個“在看”,把這本好書分享給好友,讓我們一起享受孤獨,做好自己吧。